北京林业大学公选课-交响乐赏析-巩武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交响乐赏析指导老师:巩武天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一)交响乐是一种形态,它源自于西方,即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有交响性质的音乐作品。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铜管组、木管组、弦乐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交响乐对人的健康情绪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功效,给人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第一节交响课老师播放了奥地利歌唱家奥尔夫的交响合唱《布兰诗歌》,再配以摄影师的引导,使我们立马感受到了崇高、神威。那种迸发的激情,跳跃的旋律,以及杰克逊魁梧的身材,一股阳刚之气涌上我的心头。在火光的爆炸之下,歌迷们激动、疯狂、急迫的心情使我感同身受。我浑身充满力量,完全从疲软中摆脱出来,仿佛要和杰克逊一起站在舞台上挥洒汗水,释放激情。接下来老师又放了杰克逊的另一首反战歌曲,歌曲以细腻的嗓音缓缓呈现,平静柔和中隐藏着火花,像对灵魂的呼唤,又似对人性的呼吁。杰克逊在微风中飘逸着,清爽的感觉从我心底升起,立马遍布全身。台下的观众都已入迷。婉转过后,充满韧性的声音爆发出狂野来,粗犷有力。杰克逊呼喊着、召唤着,在他的带动下,观众们如同着了魔般起伏着、响应着。“艺术讲究双重品格--感性和理性。”杰克逊很好的表达了这句话。在他的歌声中,我的情感得以释放。音乐可以使人快乐,可以陶冶情操。音乐是我生活的伴侣,我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的陪伴。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二)交响乐发展于古希腊城市文明技术之上,主张音乐是把复杂转向统一,把不和谐转向和谐。到了中世纪,音乐艺术不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以声乐为主,乐器只是用来作为歌舞的伴奏或者用来替代缺少的声部,乐器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作用。发展到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已形成,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文艺复兴的目的就是重新找回人的形象。巴洛克是欧洲专业音乐成熟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被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虽然与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时间方面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文艺复兴讲究平衡对称,那个时期的音乐蕴含丰富的精神与情感内容。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着重力度、速度的变化。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享德尔。艺术家的感性是普通人感性的延伸,专业音乐揭示人类的本质精神,展示超越生命的自由境界,人只有在超越中才是最快乐的。因此欣赏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巴赫是音乐之父,欣赏他的《d小调拖卡塔与赋格》感受到了愚公移山般百折不挠的精神。沉浸在这首音乐中,仿佛行走在一个深邃的山洞中,山洞忽宽忽窄变化层出不穷,有时豁然开朗一阵欢快,有时又十分险恶。当走到分岔口时,瞬间会有一丝的犹豫与彷徨,但一旦选定便又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最终看到光亮时几近小跑过去,虽然一磕一绊,但仍以惊人的毅力拖着沉重的身躯爬到了出口。音乐是过剩精力的产物,西方的音乐是深刻的,中国的音乐是深邃的,充满了生活的印记,而非洲的音乐源自于自然文明。不管是哪种音乐,都是感情的诉说,灵魂的倾诉,音乐带给了我丰富的情感变化。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三)课上再次欣赏了小提琴与管风琴合作演奏的《d小调拖卡塔与赋格》,华丽而又气势恢宏,清晰而又井井有条。前奏使我联想到了上战场前得宏大场面,而图像的引导又使我感受到流星划过的永恒和渔家姑娘织网的愉悦。随即而来的欢快节奏像奔跑,一幅黄世仁追赶白毛女的画面展现在我面前,我深深感受到了白毛女逃跑紧张急迫的心情。结束部分似一片月辉泻下,又如日出般激情澎湃。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古老体裁交响协奏曲是指一组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协奏的协奏曲,二者呈对峙状态。独奏者需要将乐谱熟记在心,而协奏者则要对照着乐谱来完成整齐划一的演奏。海顿和莫扎特的若干部协奏曲使用了这个名称,最著名的某过于莫扎特的小提琴和中提琴交响协奏曲。但是他们之后的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同样著名的为多件乐器而做的协奏曲却不使用这个名称,而是称为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和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三重协奏曲。交响协奏曲一般采用回旋曲式,维奥尔蒂的套曲《春夏秋冬》完美的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一片段首先是鼓舞欢欣的A调,展现了一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是群鸟啼鸣,以音色节奏模拟众鸟欢唱的情景,简短的A调之后展现微风轻抚、清泉水叮咚流淌的舒缓,然后再次回到A调,最后的雷声滚滚、风雨交加再现了路人奔跑回家的匆忙。第二片段中中号表达牧羊犬的鸣叫,小号表达牧羊人的心情,辽阔、宽广而又孤独。快节奏的舞曲代表牧羊人与仙女的对话,独奏者于此游离出来与古钢琴配合,有时意见一致,有时分歧出现。低音弦模仿高音弦复合复调,最后再次回到A调。艺术是高级的游戏活动,它把心灵的自由发挥到极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我的生活因为艺术的存在而丰富多彩。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四)延续上一节课的套曲,本节课继续欣赏了《夏》和《秋》。《夏》中先以一段引子拉开曲子的帷幕,接着上演快节奏部分,时断时续,表现了牧人在炎热夏季低落的心情。表演者先用节奏和音色模仿布谷鸟的叫声以及斑鸠的啼鸣,徐缓的北风迎面吹来,轻抚着人的脸庞,风渐渐变大,强劲的北风蛮横地刮着,冰雹无情的砸来,损坏了庄稼,古钢琴诉说着牧人的哭泣,那种无助委屈、忧伤心疼的感情油然而生,牧人的哭声被呼啸的北风淹没;在第二乐章的慢节奏部分中,弦乐器代表牧人的心情,诉说着雨季的辗转难眠,蚊虫萦绕耳侧,令人心烦气躁,远处传来滚滚雷声,似呜咽,又似怒号,与人们懒散的心情节奏对应;接下来的快节奏部分延续了上一乐章的疾风骤雨、电闪雷鸣。整首曲子演奏下来,演奏者是早已大汗淋漓,让我不禁为他对艺术的执着而感动。《秋》的开篇便使人欢欣鼓舞,激昂欢快,节奏充满动感,第一篇章叙述着农民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的场景。演奏者将农民粗犷奔放、宽广豁达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刻画”到细致处时,“白描”了村民酒醉后踉跄的步伐和啰嗦的言语,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接近尾声时乐曲变得安静下来,预示夜晚来临,大家渐渐进入梦乡,音乐节奏与呼吸相对应。到此为止,第一乐章在舞蹈的主题中结束。第二乐章以慢拍为主,一部分人离开人群到凉爽的树林中纳凉,惬意之至,萤火虫调皮的飞来飞去,天上群星闪烁,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18世纪后20年19世纪初音乐进入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欧洲交响乐之父海顿等。这个时期各种知识汇集,思想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认为人是伟大的。音乐特色是不坚守传统,在创新中发展,拥有最完美的秩序。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确定了欧洲音乐的新秩序,立足现实,积极进取,健康向上,高雅严肃,尽管情感表现丰富,但受理性精神影响,音乐显得冷静、客观、平衡、方正、对称。如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再现了马不停蹄的节奏。《小步舞曲》呈现了跳跃的舞步,苗条舞女的旋转步伐和脚尖点地的轻盈舞姿。《安魂曲》结构短小完整,表达一定色彩情感。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五)奏鸣曲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著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奏鸣曲,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或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岁了。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达到了剥夺他的后半生的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他的聋疾发生于1798年的夏日。贝多芬的艺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交代期起一大变化。以前即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的时代,以后是自己的乐风独立的时代。十八九两世纪之交的数年间,贝多芬正在埋头于作曲中,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差不多全不注意。因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剧场中必须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听见歌手的唱声。《命运交响曲》想表达: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总试图与命运抗争,但又不得不折服在命运的足下。尽管如此很多人依然不会放弃,因为人类的本性及时如此。从《命运》震撼悲怆的旋律中能感受到希望的力量,这就是人生的动力。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六)《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表达了尘世矛盾,第二乐章表达了感情生活的矛盾,第三乐章表达了现实阳光下的欢乐世界,第四乐章表达了丰富的主题和感受。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命运交响曲》第一篇章是完全的绝望的悲哀和忧伤的痛苦,第二乐章是爱情的温柔的忧思,第三四乐章是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鼓舞人心。本节课欣赏了第三、四乐章。第三乐章寂静的仿佛夜幕降临,在不经意间组织成了日常生活,第三乐章结束后紧接着是第四乐章,它传达了远处胜利的召唤,沸腾的欢笑,那是一种典雅高贵的欢乐,结束部分首先是对第三乐章的回顾,以达到首尾一致的效果,回顾后即回到巨大的欢笑中。本节课还完成了对《第六交响曲》的欣赏,《第六交响曲》拉开了标题音乐的序幕。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第二乐章,溪边小景。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第三乐章,交错的集会。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第四乐章,暴风雨。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第五乐章,雨后彩虹。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七)继学习了纯魅力的古典交响乐之后,我们继续欣赏浪漫交响乐,浪漫交响乐是感性大于理性,本能超越理智的音乐,其中未完成交响乐以舒伯特的音乐最为闻名。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小时候躲在阁楼看歌德的诗歌,并为其配上音乐,以此形成他独特的音乐风格。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把德国艺术歌曲发展到了顶点,他的艺术歌曲既高雅又通俗,感情真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