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第二节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第三节国际收支第四节汇率第五节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二、绝对优势理论三、相对优势理论四、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五、规模经济理论六、产品周期理论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共性:“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了。”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第29页。差异:“……只要各个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国际经济学就必须是经济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分支。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整套全国性政策。对每个国家来说,这些政策总是为国内某一部分选民服务的。各个民族国家对外国人的利益几乎永远不会比对本国人利益那么重视。……虽然国际经济学不必把它的观点限制在一个国家的利益上,但它的确必须逐一地分析不同国家的利益,使之与各国的决策水平联系起来。”P·林德特、C·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9页。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亚当·斯密【1723~1790年】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用以说明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他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使双方都得到好处。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劳动)数量来衡量。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劳动)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假设条件不同产品量可以相加,等量可以交换设:两国A和B,两种商品X和Yax,bx—分别表示A,B两国在X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ay,by—分别表示A,B两国在Y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则:当axbx时,A国在X商品上具绝对优势当ayby时,B国在Y商品上具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的分析⑴美国的绝对优势产品——小麦W∵5C>4C结论:两国存在贸易的基础美英小麦W(蒲式耳/劳动小时)61布匹C(码/劳动小时)45∵6W>1W英国的绝对优势产品——布C⑵贸易的模式:美国专门生产并出口小麦,进口布英国专门生产并出口布,进口小麦⑶设交换比价:6W=6C则:分工前生产:6W+4C消费:6W+4C分工后生产:12W消费:6W+6C∴分工后比分工前美国多获得2C英国分工前分工后生产:1W+5C消费:1W+5C生产:10C消费:5W+5C∴分工后比分工前英国多获5W-W=4W结论:贸易使两国均能获利美国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各种产品的生产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均具有绝对劣势的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例如:如果比尔·盖茨同时也是世界上打字速度最快的人,他应当自己打字还是雇秘书打字?按绝对优势理论,他就应当自己打字。这显然是不划算的。三、相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绝对优势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非仅仅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相对优势的衡量办法:(1)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2)相对成本——一种产品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3)机会成本——为了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比较优势的含义设:两国A和B,两种商品X和Yax,bx—分别表示A,B两国在X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ay,by—分别表示A,B两国在Y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则:当ax/aybx/by时,A国在X商品上具比较优势当ay/axby/bx时,B国在Y商品上具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分析美英小麦W(蒲式耳/劳动小时)61布匹C(码/劳动小时)42∵6W/4C>1W/2C分析:⑴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小麦W∵2C/1W>4C/6W结论:两国存在贸易的基础英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布C缺陷:不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生产效率的不同?四、生产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伊·菲·赫克歇尔(1879-1959)瑞典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著名的经济学家。1907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的临时讲师;1909年-1929年任经济学和统计学教授。此后,因他在科研方面的过人天赋,学校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他成功地使经济史成为瑞典各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戈特哈德·贝蒂·俄林(1899-1979)瑞典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1925年,俄林参加了获取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教授的竞争,以三比二的优势获胜。这样,年仅26年的俄林,成了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俄林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还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一直雄心勃勃,希望有朝一日能爬上首相的宝座。1944年,他出任瑞典主要反对党自由党的主席。同年,在联合政府中任贸易部部长。他连任自由党主席达23年之久。但是,使他失望的是,他想当首相的宿愿一直没有实现。《百年俄林》H-O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当生产其生产要素禀赋的产品并出口,进口自己资源缺乏的要素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行业内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五、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厂商扩大生产规模扩大时使经济效益提高。内部经济[InternalEconomics]——当厂商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因素所引起的收益增加。反之为内部不经济[InternalDiseconomics]。外部经济[ExternalEconomics]——行业规模的扩大使个别厂商所得到的好处。反之为外部不经济[ExternalDiseconomics]。具有外部经济的竞争行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出口使产品的需求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外部经济使行业平均成本降随行业的规模扩大而降低,从而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产生了出口的动力。如中国的玩具制造业。六、产品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一种新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比较优势会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转移,从而导致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国的换位。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新产品阶段在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而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因此,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即技术创新的国家首先出口。成熟阶段当第二阶段技术成熟以後,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这时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产品从知识密集型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标准化阶段到了第三阶段,产品的技术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或生产装配线中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了,操作也变得简单了。同时,生产该产品的机器本身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因此,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此时,原来的发明国既丧失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出口进口第二节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一、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二、古典经济学与贸易自由主义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四、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五、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一、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重商主义[Mercantilism]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存在形式,一国出口商品财富就会增加,进口商品则财富会减少,因而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只出不进”或“多出少进”。这就是最早的贸易保护主义[TradeProtectionism]。二、古典经济学与贸易自由主义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思想的挑战。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说明了进行国际贸易对双方的好处。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进一步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好处和贸易自由的必要性,为贸易自由主义[TradeLiberalism]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当自由贸易理论在具有相对优势的英国发展起来的同时,新的保护贸易理论在具有相对劣势的美国和德国也开始兴起。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李斯特认为发展一国的生产力比通过相对优势获得贸易利益更为重要:“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这一理论成为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冲突的实质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四、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凯恩斯主义对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提出质疑,认为国家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这种干预不仅包括对国内经济的干预,也包括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凯恩斯本人对重商主义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其国家应保持贸易出超或贸易顺差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五、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关税壁垒[TariffWall]非关税壁垒[Non-TariffWall]①进口配额制②许可证制度③外汇管制④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⑤技术、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歧视性标准等鼓励出口与其他政策①出口补贴②商品倾销③外汇倾销等第三节国际收支一、国际收支概念二、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概念国际收支[BalanceofPayments]——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活动。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居民与非居民:①凡是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居住期满一年和一年以上的个人,不论其国籍如何,都是这个国家的居民。但外国的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等除外;②凡是在一个国家领土上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不管是公有还是私有,也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或者是本国与外国合资、合作的,都是这个国家的居民;③一个企业的国外子公司是其所在国的居民,而是其母公司所在国的非居民;④一个国家坐落在别国领土上的使领馆、军事机构和其他的政府驻外机构,都是这个国家的居民;⑤国际性机构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居民,而是所有国家的非居民。经济交易:根据转移的内容和方向不同,经济交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①金融资产与商品和劳务之间的交换,即商品和劳务的买卖;②商品和劳务与商品和劳务之间的交换,即物物交换;③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④无偿的、单向的商品和劳务转移;⑤无偿的、单向的金融资产转移。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或国际收支表,又称国际收支平衡帐户或国际收支帐户,是记录特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常住单位)与他国居民之间所有价值移动的一组帐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项目或帐户⑴经常帐户[CurrentAccount]①商品②劳务③转移支付⑵资本帐户[CapitalAccount]④直接投资⑤证券投资⑥短期资本⑶官方结算帐户[OfficialSettlementsAccount]⑦黄金⑧外汇⑨对外国中央银行负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