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陶渊明·魏晋风度识史:魏晋风度赏诗:陶渊明诗一、魏晋风度时代精神取向:洒脱放达、冷峻玄远名士人格追求:崇尚自然、任性率真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历史现场1:水异静态——秀丽之美动态——壮观之美山奇动态——负势竞上之力静态——空山天籁之奇历史现场2: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社会动荡,政乱频仍时代背景:魏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自觉时期玄学盛行,清谈日隆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魏-----西晋------隋东晋-----宋-----齐-----梁-----陈朝代更替(220—265)(265—316)(420—479)(557—589)(479—502)(502—552)(317—420)社会动荡,政乱频仍曹丕代汉、司马氏代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政治动乱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阮籍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全者——《阮籍传》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太平广记》玄学盛行,清谈日隆司马氏借名教专权滥刑,依附于曹魏集团的人士往往以老庄的崇尚“自然”的思想来对抗以六经为思想基础的“名教”,从而导致玄学的兴起。“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念,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晋思想家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辨析名理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玄”语出自《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名士风度:饮酒服药神仙容止任诞放达玄学趣味他们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修玄礼,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这就构成似乎是那么潇洒不群、那么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药酒、姿容,论道谈玄,山水景色……成了衬托这种风度的必要的衣袖和光环。——李泽厚《美的历程》寒食散:即五石散,五石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石琉黄等。饮酒服药重生——首先要活着服食这种药之后,由于药性猛烈,服食了这种药之后不能静止下来休息,必须走路运动来散发药力,否则毒性攻心,引发生命危险。因此,魏晋人服药后走路散发,名曰“行散”。养生求仙服药关注生命饮酒生命密度把握现在生命长度神仙容止尚美——活得要有品味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裴启语林》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修饰容貌,以“形”传“神任诞放达任真——活得要有个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日:“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日:“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日:“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阮籍传》玄谈理趣清谈——活得要有用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自然好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作《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学术气氛非常浓厚。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旐。”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世说新语》他们服药养生,首先要活着;他们崇尚自由,任性而为,要活得舒服;他们追求直率,标榜自我,要活出个性;他们爱美,追求神韵,要活得有品味;他们喜欢清谈,爱惜才情,他们想活得对社会有用。总之,他们的种种作法无不是想向世人表明,他们想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如何理解魏晋名士特立独行的意义?从整体来看,魏晋士人这个群体在逆境中锲而不舍、执著追求乱世中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以及在追求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任真自然、高标独立的行应值得后人思考应抱之以“同情的态度”。魏晋风度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期形成的人物审美形态,伴随魏晋玄学兴起并与玄学倡导的玄远精神相表里,是指魏晋士人的个性气质、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等在言谈、举止、趣味、习尚等日常生活中的外在表现。魏晋风度二、魏晋名士生平: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晚年(入刘宋后)更名潜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出身破落仕宦家庭少小寄身名士孟嘉1—29乡村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9—41仕隐选择29岁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6岁入桓玄军幕:“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40岁刘裕参军:“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41岁彭泽县令:“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41—63归隐田园农耕写作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王国维任何一个人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并非由他自己所决定,而是在同整体加以比较中才能得以判断。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和卓越贡献,也只有把他放在魏晋文人群体中加以比较,才能得出中肯的认识和结论。构成真风流的四个条件玄心:玄远之心洞见:旨深言约妙赏:美的感悟深情:情深意重冯友兰《论风流》“玄心”——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福祸成败及生死存亡置之度外,超越自我而达到无我的人生境界。“玄心”——玄远之心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五)心远:一篇之骨。真意:一篇之髓。心若不远,则难得真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为何誉为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表面上看只是作者隐居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实际上也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写照,中国古人历来就有以花喻人的传统,菊花是清雅高洁的象征,所以这一句要从字面意思和隐含的意思两方面加以理解。“悠然见南山”更是作者“心远”的形象画面,作者所陶醉、所神往的是那远方的青山,而并非官场,并非人事。品味“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的审美差异“望”是一个有意识的动作,它说明作者是“有心”去做,而“见”是无意识的动作,它更能表现作者淡泊的心境,表明作者的悠然自得,所以用“见”比用“望”与全诗的情调更加吻合,也更符合生活的实际。作者是在采菊花时无意中“见南山”的,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望”南山。品味“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内在情韵字面之意:日暮景更佳,鸟儿成群归。深层涵义:岁晚躬耕隐,怡然自乐情。“洞见”——也言彻悟,言出而有警语、灼见。此“见”或非凭籍推理而得;所以表“见”之言,亦非须长篇宏论,仅寥寥数句或几字而已。故有“言约旨远”,或“词约旨远”之深邈。“洞见”——不藉推理而言约旨远连雨独饮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首句虽劈空而至,却乃人世常理。以极深感慨转入“百情”抛远的饮酒体验,生发“形骸化”之感想却以“心在复何言”收结。触发诗人感慨生死的具体情由,始终含而不露,却发人深省、余味无穷。mǐnmiǎn赤松子、王子乔挽歌(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妙赏”——日常生活审美化。“妙赏”——对于美的深切感觉谁都知道他是第一个写田园情趣的人,可是,怕很少人明白,诗到他手里,才是更广泛地将日常生活诗化。这句话似乎平凡得有点怪,诗当然表现生活,可是,陶渊明以前的诗人就不甚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什么地方没有诗呢?这句话是不错的,而它隐在幽深处,要诗人才会发觉它,显现它,平常的生活成了诗,我们就感觉到它更丰富、更充实。渊明用高尚、平实、真率的态度将生活呈现在诗里,青松、鸡,狗,黄昏的锄头,一触到他笔底,便都染了高贵的灵性和情感。他就从日常琐细的生活,鲜明地显露出自己的个性。——萧望卿《陶渊明批评》陶渊明诗歌创作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田园诗。他的田园诗不仅描写田园景物之美,田园生活之趣,而且真切写出了自已身处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境和隐居躬耕的甘苦,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一览无余。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乡居生活之静暗示抱贫守志之心喜惧之心动展示心灵之澄静“深情”——对万物有深厚的同情。以自己的情感,推到万物,而又于万物中,见到他自己的怀抱。“深情”——与万物之情共鸣饮酒诗(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从陶渊明开始,才把酒和诗连了起来。即使是阮籍——“旨趣遥深,兴寄多端”的咏怀诗的作者,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的,诗中并没有关于饮酒的境界和趣味的描写。但以酒大量地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的,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王瑶《中古文人生活》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饮酒二十首并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萧统《陶渊明集序》①兼:并且。②比:近来。③诠次:编排次序饮酒诗(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以鸟自况微生亩:丘何为栖栖者也极言失意:茕独彷徨鸟失群,夜独飞所无觅,夜复悲境遇可贵:矢志不离孤松傲风理想乐土千载不离“飞鸟”非鸣叫于林间之欢乐之鸟,乃是寄寓诗人理想之孤鸟。“失群鸟”之“独飞”喻诗人之独处“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喻人格理想之追寻“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喻追寻之苦闷和煎熬表面上咏失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