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清江中上游,介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33—30°3930。东邻建始、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恩施市中心的地形式典型的盆地地形,四面环着高山,在中间的平地上形成了人类的聚居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城,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然而大多数人对恩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他们均持着恩施是有汉族和土家族两个民族构成的,而且是以土家族为主,当然,恩施最大的民族的确是土家族,然而这里除了土家族和汉族以外,苗族和侗族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民族,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宣恩县高罗的一个苗寨里面,那里的房子基本上沿袭了苗族祖先居住的样式(当然,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少当地的苗族人民为现代文明所吸引,也有拆了古老的苗居而建立现代化的楼房)而侗族人民则主要居住在宣恩县的晓关乡,这个乡镇内大部分都是侗族,想着附近的农村地区均居住着古老的吊脚楼(也许,这里会有人提出质疑,吊脚楼应该是土家族特有的居住房屋,但是,大家也许没有考虑这么一个情况,毕竟侗族不是这个地区的纯民族,他是与汉族,苗族,土家族混居的,而且,这一地区土家族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其他的民族,类似于苗族,侗族,汉族也就被土家化了,从而接受了土家的文化,包括他的语言,服饰,饮食,住房……民以食为天,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一种下身是半圆形,空心的做饭工具,有盖),煮或用木甑(一种比较常见的木质蒸饭工具)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红豆,黄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糍粑也是土家人的主食之一,糍粑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洋芋糍粑,苞谷糍粑,吊浆糍粑,糍粑等(每到年关时节,这都是各家各户的必备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等各种小吃,下面具体罗列一些。包谷饭土家豆饭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源远流长。至今在全州,特别是在咸丰、来凤等地盛行。1992年,“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凤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宣恩是有名的硒都,这里的土壤的含硒量极高,因而形成了有名的富硒茶,用富硒茶叶制作的油茶汤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从热带动了当地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韩国代表团称赞土家族油茶汤“是中国茶文化一绝。”后来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富硒茶文化节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茶道茶艺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恩施—油茶汤另一道具有土家特色的饮食文化就是张关合渣(之所以说它具有土家特色,而不说它具有侗族特色,是因为合渣本身就是土家人所喜爱的食物)然而恩施地区的张关合渣确实发源于侗族的聚居区——晓关乡,之所以以张关合渣命名,是因为在晓关乡的北面有一个叫做张关的小地方,而这种合渣就原产于哪里,因而用张关合渣命名,合渣,又名懒豆腐。恩施土家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兵荒马乱之年,由于粮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如今,恩施人吃合渣已不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的“奢侈品”了,平时在家里都能吃上合渣,许多餐馆更是把它当成一道特色菜上桌供应,深受顾客的青睐。也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土家风情。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而得名,以合渣火锅为典型特征,尤以镇上一位黄姓老太婆制作的最有名、最为地道。张关合渣口味纯正,营养丰富,人们戏称“全价食料”。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本地人还是中外游客都特别喜欢吃,受到极高评价。恩施—张关合渣相比凡是了解土家文化的人,都知道土家人著名的炕腊肉,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熏好的肉应该放在通风处,可保存两至三年不变质,名曰“腊肉”,也称“土家腊肉”、“腊肉的烹调方法比较多,不同的部位做法也就不同,排骨,猪蹄一般用来炖,制作火锅,其他部位一般用来和鲜广椒,蒜苗,小米一起炒,睁而食,比较出名的腊肉菜品有:小米蒸年肉,鲜广椒炒腊肉,糖年肉,蕨粑炒年肉,腊蹄子火锅等,口味独特,深具土家特色,收到了人民的广泛好评。恩施—炕腊肉说道恩施就不得不提一下位于利川市的柏杨镇了,那里因盛产柏杨豆干而出名,明清以来,在利川柏杨集镇一带就大量生产豆干,其中尤以沈记好吃婆豆干作坊生产的豆干最为有名,并被当地官员列为朝廷贡品,深受朝廷皇族们的喜爱,康熙皇帝还给沈记好吃婆豆干作坊亲笔御赐“深山奇食”金匾,从此沈记好吃婆豆干就改称为深山奇食好吃婆豆干,并以皇恩御赐为荣,使豆干制作传统工艺沿袭几百年传承至今,成为人们喜爱的地方风味小吃。柏杨豆干主要以优质地产大豆、龙洞湾泉水和若干种天然香料为原料,经过水洗、浸泡、碾磨、过滤、滚浆、烧煮、包扎、压榨、烘烤、卤制、密封等十几道独特工序加工而成,柏杨豆干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当地泉水和传统工艺中,是制豆腐业中的一绝。恩施—柏杨豆干当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代表食物,还远远不止这几种,这里只是简要的罗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土家文化的丰富性,借此来研究土家族的饮食爱好,从刚刚列举的几个例子来看,土家族因为自身的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口味偏重的,性喜酸辣,喜欢吃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同时又喜欢把食物搅碎后进行深度加工,从而,能够看出土家人是比较精致的在生活。土家族的节庆是很多的,他们尤其注重传统节日,其中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同时,过年时也会打糍粑(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糯米粑粑),这是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女儿“坐月”送糍粑,修房上梁抛糍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糍粑。除糯米糍粑外,还有高梁糍粑、小米糍粑、包谷糍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一般在重大的节日或者是重大的活动,腊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土家人尤其注重祭祀活动,有极其浓厚的信仰,崇拜祖先,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主要有猪头,团撒,粑粑,鸡鸭和五谷等种类,有的在每餐吃饭之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才插在饭上静默一小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是用来祭祀土王的,每个村寨都要受摆手堂,将用来祭祀的猪头和果品摆放在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宴席,此外,土家族还境灶神,土地神,五谷神等,在修造房屋时祭祀鲁班,祭品除酒肉以外,还要一只大公鸡,以此来祈求建造的房屋坚不可摧,从此家道兴盛,万物繁荣,家里能够财源广进,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当然土家人的婚俗更是别有一番景致,男女多是要经过对歌的形式实现结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每年举行的女儿会了,女儿会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的,主要的参加对象是单身的青年男女,以对歌的形式进行相亲,每年都会举行,在恩施市有一个县叫做宣恩县,县里有一个叫做万寨的小镇,那里每年的七月七日都会举行女儿会,极为隆重)当男女双方以对歌的形式相爱结婚时,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节日礼仪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赶节,哭嫁节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而丧葬又是另外一个比较隆重的活动,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这里我也没有将它们一一列举出来,也只是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在文化方面,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关于土家族的服饰方面,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土家族基本上已经汉化了,或者说这是一种大众化,换言之,就是土家人已经没有属于自己这个民族的特色服饰了,这也不失为一个遗憾。在恩施处于主导地位的土家族在以前还是有自己的服饰的(这里的以前最迟也得追溯到30—40年代),而在现代却基本上没有自己民族的服饰留下来了,由此可见,像侗族和苗族这些少数民族自然是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服饰遗留下来了。土家族服饰颜色不太注重色彩规律,而较注重色彩的自然属性。俗话说“红配绿,丑得哭”,但在土家族的色彩意识中,二者是一对非常统一的颜色,在对立统一中求得和谐。土家族服饰的造型与色彩,一方面反映出土家族摆脱封建王朝的压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土家人性格开朗豁达、热情好客的品质。恩施州的宣恩县有一个名叫晓关的小集镇,该镇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居区,但是长期上网汉,侗,土家,苗杂居,且在土家族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苗,侗,汉均被土家化,饮食,服饰,语言文化与土家族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从这里我们又可以再次深究另外一个课题:“各民族混居,人多民族将人少民族同化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