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如何理解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A:作为……,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是什么?A: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A: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A;“物质观”: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理论意义: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A:要把握两个大的方面: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A: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原因: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忍的新内容。这两方面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6、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A: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而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方法论意义是什么?。A:基本内容: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杨弃”。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A:联系: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可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过程,使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区别:一、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二、社会规律中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能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三、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和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得认识社会规律比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第二章1、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哪些特点?A: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特点: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二、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A: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饱含,不可截然分开。3、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A:基本条件: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办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4、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A:一、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二、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三、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三、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5、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A: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6、如何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范畴?其具有哪些特性?A: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况。特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7、如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A:定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方法论: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说到底,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第三章1、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各是什么?A: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一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阻碍作用。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2、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3、如何理解人们的历史选择性?A: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定力量;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阶级”范畴?A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6、为什么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A:原因:一、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极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A: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二、对生化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最后,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说……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A: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