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觐泰山当然少不了膜拜一番泰山的石刻,作为泰山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种类之繁,此前曾经到过的所有人文景点中几无能够出其右者。据资料介绍,泰山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石刻作品1696件,其密度之高数量之大冠中国名山之首。在时间跨度上从公元前2百多年直到现代纵贯2千余年;形制上有石碣、石阙、碑刻、摩崖石刻、墓志、经文、造像等等,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石刻形式;内容上则覆盖封禅纪事、修建记录、名人遗事、诗歌辞赋、楹联字谜等等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社会诸多范畴;作者则从帝王天子、王公大臣、文人雅士直到樵夫俗子,貌似但凡识几个字有功夫爬上泰山的,几乎都愿意为自己留下点儿文字印记。可能惟其如此,才使得泰山石刻更多样、更生动、更丰富,恰便似走过的一大群人留下的大大小小嘈杂的脚印,阳春白雪不见其寡,下里巴人不见其俗,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也给后来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像空间。著名的“风月无边”石刻,历下文人刘廷桂题于清光绪25年(1899年),传为泰山72景之一。据说“虫二”石刻国内有二,另一块在杭州西湖湖心亭,为乾隆皇帝手书,时间在乾隆六下江南(1751-1784)期间,比泰山“虫二”石刻早100多年,因此很难说泰山“虫二”是原创还是模仿,但无论怎样,都是一大文人逸事。中天门下云步桥南的“鼠字碑”,据说为目前泰山石刻中最具魅力的一处石刻,单其内容就有不少种解读,有的认为是“山”字,有的认为是“乐”字,有的认为是一个“如”字,有的认为是“如意”二字,有人猜测是“如此好山”,或“大好河山”四字,不过据说泰山景区管理部门认为是一个“如”字。而“鼠字碑”的作者据考证出自辛酉年(1921)当地一位名叫李和谦的厨师之手。乾坤之内,五岳谓之神;五岳之中,岱岳为其祖。岱顶上复制的“五岳真形之图碑”。岱顶上最负盛名的大观峰摩崖石刻。大观峰位于玉皇顶下,岩石壁立如削,历代人君权臣文人雅士在此削岩为碑,题刻无数,甚至新层覆旧层、后碑压前碑,据说能够辨认得出的现有160余处,其时间跨度从唐乾封元年(公元666)至民国癸酉(1933),长达1200余年;包括唐代6处,宋代11处,金代5处,元代1处,明代55处,清代26处,民国4处,无年款35处,残缺难辨17处,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纪泰山铭》,康熙皇帝所题“云峰”等等。越接近泰山极顶玉皇顶,石级步道两旁越发题刻无数,几无石不文,无处不刻,其内容更是指天划地,仰观俯察,傲瞰四海,雄视九州,读来颇有几分荡气回肠山高人为峰的感觉。仰观俯察石刻为甘肃马福祥所题。陇右马福祥即民国时期宁夏三马(马福祥、马鸿宾、马鸿远)之首;西北“四马”之马鸿逵乃父;清光绪年间武举人、西宁镇总兵;民初宁夏镇总兵、绥远都统;曾任国民政府青岛市市长、安徽省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也算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仰观俯察”四字为其1930年秋由青岛赴安徽就任省主席途中游泰山时所题,可能也反映了作者当时脱离西北根据地远任他乡要职的某种心态。其右“登高壮观天地间”题刻为徐向前1983年3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之前所题。泰山石刻的代表作之一“五岳独尊”,位于玉皇顶东南侧。作者爱新觉罗玉构何许人也知之无多,但“五岳独尊”这几个字可真是太棒了,坚如磐石的泰山石尊,严谨庄重的楷体正书,既充分体现了泰山的威严和神圣,又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深邃,真乃叹为观止之作。玉皇顶玉皇庙前无字碑,传为中国史上五大著名无字碑(泰山无字碑、布达拉宫无字碑、武则天陵无字碑、谢安墓无字碑、秦桧墓无字碑)之首。至于究竟为始皇帝无字碑还是汉武帝无字碑,不知历史能否最终给出个什么结论。明代吏部尚书袁洪愈所题“望海”。袁洪愈为明代重臣,苏州府吴县人,曾任工部右侍郎、右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一生秉性耿介,刚直不挠,政绩卓著,屡上疏弹劾权臣严嵩,并提拔海瑞、王世贞等名臣,为官40余年所居不增一椽,徒步出入,不蓄资财,惟一的儿子甚至都“饘粥不继以死”,其为官、为人、为事为朝野上下所敬重。“望海”二字为袁洪愈任山东提学副使时所书。欣赏一下泰山极顶的其他碑刻。刘海粟大师87岁高龄登泰山时题写的“云海”;国务院副总理方毅1985年所题“雄峙东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瞻鲁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83年所题“造化钟神秀”等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记得高中时曾学过一篇登泰山的课文,老师眉飞色舞唾沫横飞地反复解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那个“小”字的动词含义,并一再诱导我等用思想而不是用眼睛体验那种“小”的感觉。从来没有怀疑过那位老师肯定曾经登上过泰山。而今真正登上了泰山,说实在的,仍然没有体验得到天下如何之小,反倒越发觉得天下之大,岁月之远,人事之艰。也许这就是普通老百姓与圣人的区别所在,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永远都只能驻足在鸿沟的平凡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