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土地评价概述土地评价的类别土地评价的原则土地评价所用资料第一节土地评价的类别一、按评价途径的类别区分1.直接评价:指通过试验去了解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2.间接评价: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3.间接评价的步骤:自然环境要素确定土地质量经济评价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适宜性评价潜力评价选择土地性质二、按评价性质的类别区分类型定义优点缺点定性评价用定性语言描述土地的质量特征,确定土地的适宜性或潜力的高低,属概略性土地评价综合土地组成要素的特征,直观反映土地利用选择的可能性;反应土地自然属性的优劣定量评价通过土地组成要素的度量指标与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性状要求的比较,来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量”的概念非常明确,便于对评价出的土地质量进行对比。土地组成要素度量指标与土地质量等级的对应关系在确定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难考虑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综合效应经济评价是以某种或某几种经济指标来表示土地质量高低的评价方法三、按服务目标的类别区分1.单目标评价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进行的土地评价,如针对单一作物或树种的土地评价。2.多目标评价是指服务目标的范围较宽、适用面较广的土地评价,如大农业用地评价。第二节土地评价的原则一、参照FAO《土地评价纲要》提出的土地评价原则1.土地评价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2.土地评价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比较;3.土地评价要因地制宜,即根据研究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4.土地评价要考虑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对它们做出比较;5.土地评价要以土地的持久利用为前提。二、我国为大农业服务的土地评价原则1.土地生产能力是土地评价的基础2.农林牧用地配置是土地评价的依据3.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是土地评价的重要环节4.坚持当前与长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土地评价的出发点第三节土地评价所用资料一、自然环境资料地形、气象气候、水文、土壤二、社会经济资料第二章土地潜力评价1.土地潜力: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2.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做出等级划分。第一节土地潜力评价的评价系统一、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背景:世界上最早使用,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土壤侵蚀。(一)等级单位及其含义1.潜力级——最高等级,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2.潜力亚级——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3.潜力单元——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二)基本特点1.潜力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土地利用的永久限制,而将现状植被视为非永久限制性,因此在评价中一般不考虑植被。2.同一潜力级的土地尽管其限制程度相似,但是限制性因素的种类不一定相同,因此所需经营管理措施也不一定相同。3.潜力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要素,而不进行专门的投入产出分析。4.假定在中等经营管理水平上评定土地的潜力级,即对经营管理水平不作专门考虑。二、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推广应用具体做法:1.改变潜力分级数目;2.设置不同的限制因素;3.从其它角度对潜力级作细分;4.限制因素的数量化;5.改变潜力评价的基本前提。三、我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陆续开展研究(一)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按土地对农林牧各业利用的可能性分为:甲—适于农林牧多种利用的土地;乙—不宜农田,但可牧用的土地;丙—不宜农用,但可林用的土地;丁—农林牧利用价值均不高的土地。(二)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1:100万)1.按土地对农林牧的适宜与否分五个等级:宜农宜林宜牧土地,宜林宜牧土地,宜牧土地,宜林土地和暂时不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2.按农业的适宜性分为三个等级:(1)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质量好,最适于农业利用的土地;(2)农业有限制,质量中等,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的土地;(3)农业限制较大,质量差,临界适宜于农业利用的土地。第二节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一、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评价单位(一)以土地类型单位为基础评价单位(二)以土壤分类单位作为基础评价单位(三)以土地利用现状单位作为基础评价单位二、建立潜力评价系统不仅要考虑评价的目的和研究地区的土地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主、客观条件。三、拟定潜力评价表1.潜力评价表又称土地限制因素评价表,在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前必须要拟定这类表格。(1)潜力评价表中要有限制因素(参评因素);(2)要为每一种选定的限制因素划分出相应于各潜力级的界限值。2.限制因素的分级,是土地潜力评价中的一项关键工作,它影响到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它也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要求评价工作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并对研究地区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注意:在拟定潜力评价表时还必须考虑到不同限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叠加效应。潜力级坡度(°)土层厚度(cm)障碍层深(cm)土壤质地pH值侵蚀程度地下水深(cm)排水状况水源保证1510050中壤6.0-5.5无200-100良好稳定25-15100-6050-40轻壤5.5-5.0轻度100-50一般一般315-2560-2540-30砂壤5.0-4.5细沟50-30不良勉强4252530粗砾4.5切沟30积水无保证某地限制因素计划分标准四、评定潜力等级包括两级控制:(1)第一级控制,是分别对各限制因素评定相应的潜力等级,可称为单项评级;(2)第二级控制,是据各限制因素所相应的潜力等级评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可称为综合评级。评级方法:(1)定性方法,即把限制程度最高的某限制因素所对应的潜力等级作为土地总的潜力等级;(2)定量方法,即据各限制因素分级值之和评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途径两类主要的途径:定性途径:根据土地对各种农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生产潜力分为若干等级或类别,美国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定性评价途径;定量途径:依据一定的数理模型(统计的或机制的)来定量表达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途径…第三节土地潜力评价成果的应用一、潜力级评价成果的应用主要用于资源清查中的土地质量摸底,目的是查明和保护最适合于农业耕作用地。二、潜力亚级评价成果的应用指出了土地存在的主要限制因素,为规划或决策者提供提高土地潜力所需采取的措施。三、潜力单元评价成果的应用对于详细的小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是有重要意义的。步骤:1.编纂土地类型图;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编纂土地潜力评价图;3.根据土地利用潜力图编纂潜在土地利用图,这种图展示土地利用潜力单元与土地的不同潜在利用之间的关系。第四节土地潜力评价的讨论一、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点1.评级以定性为主,在目前对土地的各种属性、作物的生态特性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均不深入的情况下,土地潜力评价不失为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实用土地评价方法;2.评价的概括程度较高,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调节,在不同比例尺或具有不同限制因素类型和强度的地区均可灵活的应用潜力评价的等级系统,而不需对方法的原理和等级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大的调整;3.评价能够综合考虑各项土地组成因素,据此归纳出潜力等级,并明确指出与土地利用的潜力有关的土地质量的优劣,易为非专业人员理解和接受。二、土地潜力评价的不足1.在将土地划分为某一潜力等级时,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划分标准,但因在制定这类划分标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仍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2.某一单项土地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高低的影响影响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3.潜力评价只是告诉人们某块土地可利用的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这块土地的最佳利用即最有利的利用方式;4.潜力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一般不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6年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第一节FAO《土地评价纲要》一、《纲要》的评价系统与评价类别(一)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S)或不适宜(N)。2.土地适宜类:反映土地对某些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3.土地适宜亚类: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4.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续分。(二)评价类别1.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目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1)目前适宜性评价:土地在未经重大改良的现状下对规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2)潜在适宜性评价:土地在经过重大改良之后对规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一)规划土地评价1.评价目标——首要条件;2.评价地区有关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所属气候区域、地势、目前的土地改良状况、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生活水准、教育状况、目前的经济基础、政府及其它机构的外来资助状况、基础设施、农场或其他生产单位的规模大小、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政治制度等3.评价的资料与假设——关系到评价成果的应用4.地理位置——可影响到土地适宜性5.评价计划(1)待评价的土地范围和边界;(2)适于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3)适宜性评价的类别;(4)所需资料的性质与深度;(5)工作阶段划分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二)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两种情况:1.在评价开始之前对土地利用种类已有明确的具体规定;2.评价开始前对土地利用种类只有大致的了解。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三)调查研究区的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与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平行开展的是自然资源调查,目的有两个:一是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相对一致的单元,以此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二是获得每个这种相对一致性单元的有关信息,用其对所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评价。1.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的概念土地性质: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等。土地质量: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2.土地质量的选择——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对所研究的作物或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有影响;(2)在研究区域内出现对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响的临界值;(3)可进行计量或估量,即有可行的收集资料方法。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三)调查研究区的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3.土地质量的评定在获得所有土地性质的资料后,要编制据土地性质评定土地质量的评价表,也称土地质量诊断表。4.单项土地质量的综合方法(1)经验法;(2)极限条件法;(3)运算法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四)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即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的要求与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的比较,步骤如下:1.要求的匹配;2.环境影响;3.社会经济分析;4.实地验证。(五)提交评价成果除反映适宜性评价结果的有关表格和图件之外,还包括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描述,土地单元上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说明,环境影响说明,土地利用替代方案的社会经济可行性分析,并需附基础调查和专门研究资料。三、对《纲要》的改进(一)对《纲要》的评述1.土地评价不能“一锤定音”,即在一个土地单元内仅对一种利用方式作出评定,反之,应对各种替代性土地利用方式作出评定。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有不同的要求。此外,FAO《纲要》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评价时不能简单地使用土地性质,而使用土地质量;二是评价并不单纯地建立在土地的自然属性基础之上,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为克服土地的固有限制性所需的管理水平及可能性。三、对《纲要》的改进(二)对《纲要》的改进1.土地诊断和设计诊断前阶段诊断阶段设计阶段规划阶段2.借助诊断和设计改进土地适宜性评价注意(1)适宜性评价直接以现有土地利用系统为评价的出发点,即缺乏针对现有土地利用系统是否存在问题进行调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