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穆易宁《历史教学》(2005年4月)按:穆易宁,杨宁一先生的笔名,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此文的正式发表,反映了他对高中历史学科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从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的人教版单一高中历史教材向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多版本高中历史教材过渡时期历史考试尤其是高考历史学科测量的前瞻性的理性思考,值得我们在备考中揣摩、玩味、感悟、思考。望各学校历史教师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师认真研读。编者按: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中考高考测量目标、内容、形式及其技术的变化和定位,更是万众瞩目影响至巨;标准化测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区分学生个体学业的差异和选拔合格人才,而且试图发现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推动创新教育.因此,探讨考试改革不应仅限于少数专家,每一位教师都有发言权.大家都对应试教育不满,改变这种状况也须上下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考试改革拉动课改全局的杠杆作用.本文所阐述的个人观点很值得讨论,本刊希望广大读者就此各抒己见,积极对话;集思广益才能少走、不走弯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正处于大幅度的改革之中,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生很大变化。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材采取的是一纲多本的形式,几家出版社获准编写教材。2004年9月,新教材已经在部分省份开始使用,并且逐渐推广。作为全国统一考试的高考已经由部分省份单独命题,范围逐步扩大。面对这种形势,传统的考试测量命题模式和方法暴露出一些不足。考试测量包括高考、会考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它既是对教学和学习的检验,又是对学生升入高中和大学的选拔,在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何适应形势变化,进一步做好考试测量工作,是一个紧迫的任务。本文对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重视,展开讨论和研究。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整合学科知识是考试测量的内容,它即是考试测量的对象,也是考试测量的基础。考试测量的研究首先需要从学科知识出发。历史学科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体系和基本知识点等。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同时,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以往考试测量命题的依据,原则上是教学大纲,在实际操作中更多地是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高考则依据教学大纲制定考试说明,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提出考试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的学科体系基本上仿照大学历史教学的通史体例,按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加以编排的。考试测量的价值取向和主干知识被规定在这个范围之内。新课标颁布后,考试测量的学科知识体系需要重新审视。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考试测量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考试测量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那么,如何构建学科体系呢?本文认为,中学历史教学是历史的普及教育,应该反应学科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从文明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历史日益受到重视。北京大学历史系新编的世界史教材即名为《世界文明史》.(2004年出版)。这本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反映了我国历史学学科体系的新趋势。著名学者马克壶先生在该书的“导言”中说,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但是文明史不同于世界史。确实,文明史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通史体系有相当大的区别。一是主线不同,文明史考察的是文明的演进,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从不同文明类型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并且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二是角度不同,重视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三是知识范围不同,把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实际上,新课标在每一个模块下设立的专题也并不是随意的,是按照编写者理解的学科体系来选择确定专题的。认真解读新课标,可以从中看出潜在的文明史观的线索。可以说,新课标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史学发展趋势,吸收了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显然,解决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二、基本知识点的确定基本知识点是历史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基本史实、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基本概念等内容。在考试测量中,基本知识点起到两重作用。由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是考试测量的内容之一,知识点本身就是考查的对象。同时,对能力的考查也离不开基本知识点的支撑。尽管考试测量强调能力的考查,也有材料题等形式,不完全依托所学的知识点,但是必要的基本知识点在考试测量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以往考试测量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也是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教学大纲既有教学要点,也有内容概述,比较全面详细地概括了基本知识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把基本知识点进一步具体化。高考的考试说明虽然简略,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提纲携领地列出考试内容,但因为有教学大纲和教材,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因此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并不困难。这样,在考试测量中,试题所使用的基本知识点完全取自教材,论述题参考答案也依据教材,有时答案本身就是教材上的原文。然而,当前的(新课标)教学改革使得无法按照以往的方法确定基本知识点。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已经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教材。这些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采用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基本知识点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不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范本,而且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不可能起到这个作用。在进入试验区的省份,也是多种版本并存,同时使用几种教材。一纲多本、一省多本,使得考试测量不能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不能依据本单位教学所用版本。因为如果平时的考试测量依然按照过去的方法从使用的教材,必然导致未来无法适应全国、全省甚至地区的统一考试。考试测量失去了以往所依赖的基本知识点出处。有人提出,将现有所有版本的基本知识点汇总,作为考试测量的依据。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将现有所有版本的知识点汇总,要求掌握,无疑大大加重了负担,甚至是不能承受的负担。而且,随着新编教材的不断出版,知识点会出现得越来越多,不可能一网打尽。所有教材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因此考试测量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应该遵循新课标,而不是具体教材。但是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必修课程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第(3)部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第(1)部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至于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史实也就是基本知识点,从课标中得不出现成的答案。可见,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考试测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例如,在命题时,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或者打破材料题的界限,选择题和论述题也提供材料,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试题。也可以侧重于课标明确规定的,或者史学界公认的重要概念、因果关系等内容来命制试题。还可以考虑改变评分标准,不采取以往踩点给分的方法,而是根据作答情况反映出的考生的能力,分层次给分。例如,基本知识在一道题目的总分中占一定比例,只要是符合题意的基本知识点,无论是知识点ABC,还是知识点DEF,均可给分。其余的赋分点放在能力的考查上。不过,这些方法回避了基本知识点的确定,并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究竟需要不需要确定基本知识点?对此也许有人持不同看法,否认它的必要性。如前所述,考试测量固然是以能力为主,但是能力的考察也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托,同时知识本身也仍然是考试测量的一部分内容。因此,确定学科的基本知识点是必要的。其实,即使没有明文确定的基本知识点,在考试测量的实际中也客观存在着一个判断:哪些知识可以考查,哪些知识不能纳入考查范围。问题不是需要不需要确定基本知识点,而是如何科学地加以确定。本文认为,应该在新课标模块和专题的范围内确定基本知识点,而且必须经过有专家的论证。三、全面实现考试测量目标考试测量是有目的的,是实现考试测量目标的手毁。。以往考试测量目标的确定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在一般考试测量中直接转化为考试测量目标。另外,高考的考试说明也是确定考试测量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高考作为为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手段,其考试测量目标与教学目标有相同之处,但无疑不完全等同于教学目标,有自己的特殊内容。由于大多数省份高考进行的是文科综合考试,今年的考试大纲做了较大调整,提出了四个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个目标是文科三科共同的,是按照考试思维过程编排的。作为历史学科,以前考试说明提出的十项能力要求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考试测量目标以往是、今后也应该是教学目标和高考考试测量目标二者的结合。因此,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也是今后考试测量的重要目标。当前,在考试测量目标问题上,需要注意的是全面把握和实现考试测量目标。之所以提出全面把握考试测量目标,是因为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目标,需要纳入考试测量目标。解读新课标就可以发现,与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相比,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并把它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列。以前的考试测量主要是从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出发来命题的,有时也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考试测量目标之一。显然,在新课标下,以往的考试测量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确定考试测量目标时,应该把新课标提出的这些新的教学目标考虑进去:这些教学目标能不能转化为考试测量目标,如果能够转化,又应该如何转化。例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是没有疑义的,但对于它能否作为考试测量目标,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思想感情,是无法考查的。本文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借鉴以往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考试测量目标之一的经验,应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能够考查的。例如,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改变以往从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评分标准之一。之所以提出全面实现考试测量目标,是因为在目前的考试测量中,考试测量目标的实现存在着遗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考试测量目标不够细化。在能力的考察方面,以前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已经细化为四个方面,10条能力要求,包括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本文认为,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考试目标有进一步细化的必要。例如,考试测量目标之一是初步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也就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