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李春暨南大学翻译学院2018HistoryofTranslationinChinaandtheWest第二讲汉代至北宋的佛经翻译(1)HistoryofTranslationinChinaandtheWest主要内容佛教的产生与传播东汉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佛教的产生与传入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梵语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梵语Buddha还被译为普达、布达、浮屠、浮图、没驮、勃驮、吠陀等。佛教的产生与传入佛教产生的环境•印度历史分期旧石器时代(200万-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6000年前-4500年前)哈拉帕文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吠陀文明(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700年)雅利安人种姓制度雅利安人的迁徙•公元前3000年,黑海沿岸的雅利安人,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开创了迈锡尼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迁徙到小亚细亚,建立了文明古国赫梯。•公元前1500年,另一支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古代印度达罗毗荼人,建立古印度的吠陀文明。•同时,另一支占领了伊朗高原,成为米底人、波斯人的祖先,终结了文明古国巴比伦,开创了波斯帝国。雅利安人的迁徙赫梯帝国(前19世纪-前12世纪)波斯帝国雅利安人的迁徙波斯人(雅利安人后裔)雅利安人的迁徙印度雅利安人印度达罗毗荼人种姓制度种姓制度(Caste),是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种姓制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佛教的产生•十六国时期(前700—前400年)•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外族入侵时期(前150—公元300)•笈多王朝(320—600年)•戒日王朝(606—647年)•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莫卧儿王朝(1526—1757)•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殖民地时期(1757—1947年)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公元前12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西北部,雅利安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婆罗门教。雅利安文化多记载在《吠陀》等经典中,因此也成为吠陀教。吠陀教等级森严,把人分为4种姓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为(最高的)教士和学者。古印度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古印度宗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梵天、毗湿奴、湿婆、•大梵天Brahma(中):最高神•毗湿奴vishnu(左):维护之神•湿婆shiva(右):破坏之神古印度宗教印度教印度教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起源于哈拉帕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在吠陀时代晚期重新出现,并成为印度教更深一层的基本组成部分。古印度宗教其基本教义认为,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或甚至一只昆虫。古印度宗教特殊的虔诚、默想、禁欲和对永恒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转世的生命轮回;这样境界的灵魂避开了这种轮回而达到超脱,这并非有形的升入天国,而是精神上与神或天地万物重聚的极乐。古印度宗教借助凡人肉体的不死灵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个具有神的不朽创造力的永生幽灵,而灵魂则能够再生或转世。转世的信念加强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但对印度教来说,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任何生物都是显示神的存在的伟大生命链条上的一环。因此,虔诚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古印度宗教进入吠陀时代晚期(约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万神殿已由三位一体的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统治,他们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古印度宗教拜火教或祆(xiān)教大约在公元前500多年,一个名为琐罗亚斯德(查拉图斯特拉)的雅利安人创立拜火教,又称祆教。这种宗教曾为大多数定居雅利安民族所信仰。在公元7至9世纪里,阿拉伯人统治波斯,整个波斯开始伊斯兰化并开始灭祆运动。古印度宗教直至11世纪,祆教在波斯绝迹。也就在这二百年历史中,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在波斯打上了深深的络印。崇拜火和太阳,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古印度宗教锡克教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古印度宗教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原意为门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古印度宗教沙门文化: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分化,形成以婆罗门教为一方,以其他沙门团体为另一方的两大思潮。“沙门”意为“息恶”、“修道”。佛学也属于沙门中的一支。佛教的产生,受到释迦族宗教、沙门文化、婆罗门文化、土著文化的影响。可能不只一个人创立。佛教的产生佛祖身世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悉达多,意思是“达到目的的人”;乔达摩的意思是“最好的牛”),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靠尼泊尔一侧),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5—前486年,大约相当于中国孔子的年代。佛教的产生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死,由姨母摩诃波阇(du)波提(意译“大爱道”)抚养长大。佛教的产生据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一位菩萨骑着白象,在光明的照耀下,在鼓乐与鲜花的的簇拥中,自空中而降,进入她的寝宫。她因此而怀孕了。摩耶夫人在分娩前,遵照当时的风习,离开夫家到娘家去,走到蓝毗尼花园时生下了释迦牟尼。释尊诞生的这一天,汉传佛教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将其定为“浴佛节”。佛教的产生释尊是从母亲右胁降生的。降生后即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这时,有两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释尊洗澡。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王请阿私陀仙人为他占相,仙人预言道:“这位太子如果在家,将来可以做威震四方的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了,可以成为引导众生觉悟的佛陀。”释迦牟尼出生后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后由其姨母波阇波提抚养长大。佛教的产生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声明:音韵训诂;工匠明:工艺技术;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佛学)。后与表妹,即觉善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曰罗睺罗(意译“障月”,是月蚀时所生,释迦牟尼独子,佛教十大弟子之一)。20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佛教的产生创立佛教的过程释尊曾经出游散心,分别经过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第一次出游,看到一个老人;第二次见到一个病人;第三次见到一个死人;第四次遇见一位苦行僧。释尊经过不断的思想斗争,决定出家以追求最高的真理,求得彻底的大觉大悟。佛教的产生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马夫车跟随,骑着心爱的坐骑,离宫出走。可是城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住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各捧一只马蹄,太子连人带马跳出城墙。是为释尊“出家日”。汉传佛教将这一天定为农历二月初八。佛教的产生出家的动机: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儿子毗琉璃叛乱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和战争的频繁,加剧了社会的不幸,当是促使乔答摩产生消极厌世思想的主要原因。佛教的产生悟道佛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坐在毕钵罗树(菩提树)下,沉思默想。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的真理。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佛教的产生腊八节魔王恐释尊成佛后于己不利,便率魔女、魔军将悉达多团团围住,软硬兼施,全都失败。释尊成道日,汉传佛教定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即俗称“腊八”。佛教的产生初转法轮释迦牟尼出家后,其父净饭王曾选派憍陈如等五人伴随他,但他们都在释迦摩尼成道之前离开了。成道以后,释迦牟尼首先来到波罗奈城外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讲他所证悟的佛法,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初转法轮”。“初转法轮”意味着构成佛教的三个重要因素,即所谓佛、法、僧“三宝”皆已具备,这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创立的标志。此后,释尊住世说法四十五年。著名说法处有祗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那烂陀等。佛教的产生涅槃释尊年至八十岁,游化到离摩罗国首都拘尸那迦不远的一个村庄波伐附近,在村外两株娑罗树下,头朝北,右手支颐,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并拢,取侧卧姿势,面向西,进入涅槃。汉传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二月十五日,为涅槃节。释尊遗体火化后的遗骨称为生身舍利,分成八份,由与释尊因缘深的八个国家各取一份,另有迟到的两国代表,一个拣拾碎骨小块,一个扫骨灰,共合十份,各起一塔供养。佛教的传播北传佛教:指自北印度经中央亚细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的佛教,及由尼泊尔、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之总称。因其系由印度向北传布,故十九世纪研究佛教之欧洲学者,称前者为北传佛教或北方佛教。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南传佛教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语佛典。佛教的传播佛教的传播北传佛教:指自北印度经中央亚细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的佛教,及由尼泊尔、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之总称。因其系由印度向北传布,故十九世纪研究佛教之欧洲学者,称前者为北传佛教或北方佛教。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南传佛教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语佛典。佛教的传播大乘与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盘,使个人解脱。大约在西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盘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