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途径浅析陈君(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南京210098)摘要:江苏沿海地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省域经济基础雄厚、陆海联运体系完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特殊,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本文基于江苏沿海资源禀赋与沿海经济发展现状,将完善港航基础设施、推进海洋产业升级、加强沿海城市群建设、保护修复滩涂湿地等列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以彰显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特色优势,实现沿海经济快速发展,提升江苏沿海整体竞争力。关键词:沿海经济港口航道滩涂湿地江苏Analysiso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JiangsuCoastalAreasChenJun(CollegeofHarbour,CoastalandOffshoreEngineeringofHohai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Abstract:ThecoastalareasofJiangsuprovincehaveobviousgeographicaladvantages,abundantprovincialeconomicfoundation,perfecttransportationsystem,andspecialwetlandecosystem,whichhaveuniquedevelopmentadvantages.WiththeTheBeltandRoad,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Jiangsucoastaldevelopmentstrategy,marineeconomyhasbecomeanimportantpowertopromot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ZoneandtheEastLonghaiarea.Inthispaper,basedonthecurrentsituationofJiangsucoastalresourcesandcoastaleconomicdevelopment,improvingtheportinfrastructure,promotingindustrialupgrading,strengtheningthecoastalcitygroupconstructionandprotectingthewetlandenvironmentisproposed.Keywords:CoastalEconomy,PortChannel,TidalFlatWetland,JiangsuProvince1、资源环境特征与社会经济概况江苏地处黄海之滨,海域面积3.75×104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888.945公里,岸线90%以上为粉砂淤泥质海岸,仅有少量砂质海岸和基岩海岸分布于北部海州湾海域。沿海海岛26个,海岛岸线总长84.744公里,总面积59.149平方公里。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分布于江苏中部黄海南部陆架海域,长约200km,宽约140km,由9条沙脊和分隔沙脊的潮流通道组成,脊槽相间,水深多介于0-25m。沿海未围滩涂总面积5001.67平方公里,其中,潮上带滩涂面积307.47平方公里,潮间带滩涂面积4694.20平方公里,含辐射沙脊群区域理论最低潮面上以上面积2017.53平方公里,居全国首位[1]。基金项目:2017年省级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HY2017-6)作者简介:陈君,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电子信箱:Junchen@hhu.edu.cn2沿海三市(连云港、盐城和南通)共辖13个沿海县(市、区)。2015年,沿海三市土地总面积3.51×104平方公里,总人口2125.36万,国内生产总值(GDP)12521.5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3.1%、26.6%和17.4%。沿海三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947元,为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7995元)的67%[2]。沿海地区仍属于江苏经济落后的低谷区。2、沿海地区发展优势分析2.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江苏沿海位于中国大陆岸线中部,东部隔黄海与韩国、日本相望。北接环渤海经济圈,南连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东陇海线经济带、“长江黄金水道”分别贯穿江苏北部和南部。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沿海、沿江、沿东陇海经济带交汇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作为潜在增长极,未来将面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战略,指出“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建设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13年提出共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江苏沿海地区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区域。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提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2017年江苏省政府提出“1+3”区域发展战略新部署,将建设重点功能区,即扬子江城市群和一带两区(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2.2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江苏沿海地区高速公路、港口、铁路、航空为骨架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区域互联互通能力较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的联系较便捷。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4539公里,高速公路密度4.4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之冠,10万人口节点30分钟上高速。沿海三市高速公路密度约为2.97公里/百平方公里[2],略低于全省水平,但仍高于日本(1.7)、英国(1.4)等国家[3]。沿海地区“三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络基本建成,串联沿海多个开发园区和沿海港区,对加快产业集聚、资源开发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港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江苏沿江沿海地区共布局十个港口,其中,海港有三个,连云港港和南通港为国家主要港口,盐城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截至2015年底,沿江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1304个(沿江1146个、沿海158个),综合通过能力12.9亿吨(沿江10.7亿吨、沿海2.2亿吨)。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盐城港大丰港区10万吨级航道、南通港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等一批深水航道相继建设。2015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约2755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805公里,增幅41%。高速铁路时速数倍于高速公路,是速度更快的大众化运输方式。但是,沿海地区高铁网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江苏沿海区域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高速铁路主要有过连云港节点的青连铁路、连徐铁路、连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等,过南通节点的宁通铁路、沪通铁路等,过盐城节点的徐宿淮盐铁路、盐通铁路、宁盐铁路、宁启铁路等,跨省域高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在逐步形成。32.3滩涂土地资源丰富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历史悠久,自11世纪范公堤修筑以来,共垦植开发了近3000万亩沿海滩涂[4]。沿海围垦经历了兴海煮盐、垦荒植棉、围海养殖、临港工业、滨海新城等为主要利用方式的多个阶段,有效增加农业供给,推进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带动沿海城市建设,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江苏沿海淤泥质潮滩资源量较大,淤涨型淤泥质岸线所占比例较高。1982年,最外一道海堤向海至理论深度基准面之间的潮间带滩涂713.42万亩。2007年,该范围的滩涂总面积750.25万亩,且新围垦区面积约112万亩。据计算,每年从周边海域进入辐射沙脊群核心区域的泥沙通量为2.56亿吨[5]。可见,江苏沿海潮滩具有稳定的泥沙来源,从而能保证滩涂面积每年以一定的速度增加,并未因匡围而减少,表明这一潜在的土地资源具有可持续性。2.4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独特盐沼湿地是江苏主要的滨海湿地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在滩涂发育良好的地区,从平均高潮线至低潮线之间,宽度可达10km以上,坡度小,一般仅0.02%左右;具有提供湿地产品、污染物净化、消浪促淤护岸、重要物种栖息地以及独特的自然条件所产生的旅游科考价值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江苏沿海滩涂湿地及近岸海域目前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属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珍禽及淤长型海涂湿地生态系统、麋鹿及其生境;三个国家级海洋公园,分别是蛎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如东县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四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别是海州湾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蒋家沙竹根沙泥螺文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吕泗渔场小黄鱼银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如东大竹蛏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即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丹顶鹤、白头鹤、中华鲟、白鲟等珍稀物种,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河口湿地保护区。3、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3.1海洋生产总值“十二五”期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由3551亿元增至64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8.6%提升至9.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由9.0%提升至9.9%。其中,沿海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海洋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684亿元、914亿元、6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5.3%、19.4%、27.0%提升至27.4%、21.7%、29.7%。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处于持续增长过程中。从海洋生产总值上看,江苏1996年至2000年由124.61亿元增至146.04亿元,在全国11个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七,仅高于河北、天津、广西、海南;2001年至2006年由171.98亿元增至1287.0亿元,全国排名第八;2007年至2011年由1873亿元增至4921.2亿元,全国排名第六;2012年和2014年分别为4722.9亿元和5590.2亿元,全国排名第五,前四名分别为广东、山东、上海、福建。从海洋生产总值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看,2014年全国范围内该比值为16.3%,江苏为8.6%,海洋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较低,仅高于广西(5.8%)和河北(6.1%)[6]。可见,海洋生产总值处于逐渐快速增长过程中,但是,海洋生产总值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2海洋产业结构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的相对比重上升,但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第三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促使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速超过第二产业,最终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经济结构[7]。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增长传统动力减弱,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尚需时日,海洋经济新旧动力接续面临挑战。2015年全省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81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4.5:47.4:48.1,海洋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海洋第二产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海洋主导产业稳步增长,海洋工程装备、海洋风电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临海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江苏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时期,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10。2014年,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新船成交量有所下降,手持订单趋于稳定,但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三大主要指标仍居全国榜首。南通市成为国家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自2006年以来,江苏风电发展迅速,到2013年底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56万千瓦,年均增长108.4%,在全省可再生能源总装机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共列入总容量1053万千瓦的44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