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Page2虽有嘉肴——《礼记》【复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Page4《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合称“五经”文学常识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2、解释下列字词句。•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jiāyáoqiǎngyuèxiào即使味美最好的道理自我勉励好处困惑所以反省自己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翻译(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的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7)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合作探究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主题归纳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归纳(1)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同“敩”音xiào教(2)一词多义:学学半()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不知其旨也()(3)文言句式弗食,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教向别人学习表示推测它的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礼记》•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背诵课文•3、理解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内容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1天下为公wéi2选贤与能jǔ3讲信修睦mù4矜guān通“鳏”5男有分fèn6货恶其弃于地也wù7编纂zuǎn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男有分盗窃乱贼而不作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外户而不闭字音字义jǔ,通“举”,选拔fèn,职分,职守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而无子用作动词,以……为亲,(赡养);以……为子,(抚育)用门闩插门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因此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业,女子都能有归宿。(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因此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一(1)概括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二(2-3)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三(4)、总结全文,折射现实全文结构:全文可分三层:(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也“什么意思?•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探究学习•“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空想的国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幻想出一处同现实世界隔绝的人间乐土──桃源洞,那里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们永远处于和平、宁静和温饱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对外部世界几百年来的王朝废兴、社会动乱都一无所闻,自秦末进洞以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在中国大同思想发展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幻想逃避现实社会的苦难的人普遍地憧憬着“世外桃源”,它成了人间乐土的同义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1、洪秀全2、康有为3、谭嗣同4、孙中山“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洪秀全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知益旧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先觉者全部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大同梦”。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界为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地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民族、民生、民权——孙中山:一、填空(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朝代)的(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49篇。(2)《虽有嘉肴》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3)大道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道之行也》中与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5)《大道之行也》写生活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人尽其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脱胎于《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与教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西汉戴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教学相长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二词语解释1.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2.选贤与能()•3.盗窃乱贼而不作()•4.讲信修睦()•5.故人不独亲其亲()•6.知困()自反()•7.男有分,女有归()•8.其此之谓乎()•9.学学半()•10.教学相长()味美最好的道理通“举”推举害人;兴起培养以------为亲;父母困惑反省职分,职守;女子出嫁表示推测同“敩”音xiào教促进•【甲】(《虽有嘉肴》)•【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