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方法之--观察法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一、日常观察与科学观察的区别观察法(科学观察)是指观察者根据研究课题,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工具与手段、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认识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区别在于:1、目的性2、研究计划3、借助其他科学工具4、观察结果往往能够被检验二、观察法的类型(一)实验观察与实地观察实验观察又称实验法,是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观察。是量化研究的主要方式实地观察又称自然观察,就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观察,目的就是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的自然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事态的发展发展,观察者随机应变地观察人们的行为状态。是定性研究常采用的方式。(二)结构式观察与无结构式的观察(1)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是事先制定好观察计划,并严格按照观察计划来实施的观察。结构式观察的观察结果是用来进行量性分析的。(2)无结构式观察事先对观察的过程不制定严格的要求,即没有统一的观察标准,观察者可以根据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在实地观察时随时选择观察对象和内容。收集到的资料多数是大量的文字、标记符号,甚至是录音或录像等影音资料,因此无法用于定量分析。(三)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者亲眼目睹了观察对象行为发生的过程,收集的资料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间接观察是通过观察社会现象或行动者在事发后留下来的各种可追求的痕迹,来推断社会现象和行动者的方法。(四)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被观察者活动领域之外所进行的观察,它强调观察者不需要直接进入被观察者的日常活动领域,而是以局外人的角度与立场,来了解其现象或各种行为的意义。其身份类似于观察席上看表演、看球赛的观众,而不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所以,定性研究一般都是参与式观察。三、参与观察的特点最早将参与观察法应于社会研究的是芝加哥学派,他们运用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一)参与观察的优势(1)可实地观察现象或行为的发生(2)具有灵活性(3)可以收集到不能或不便于用语言或文字表达的资料。(二)参与观察的局限性(1)耗时(2)主观性(3)非系统化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一、参与观察的类型(一)完全参与观察又称隐蔽的参与观察,指的是观察者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在被观察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以群体成员的份参与到群体活动中,并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观察方式。完全参与观察最大的优点是观察者隐蔽的身份,使观察者能最大限度地自由观察,被观察者的表现更真实自然。但完全参与观察面临着道德伦理的挑战,被认为侵犯了被观察者的权利(二)不完全参与观察又称公开的参与观察,指的是观察者的真实身份对于研究群体是公开的,同时观察者被群体成员接受,被允许参与到群体成员的生活中并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观察方式。不完全参与观察最大的优点是公开的观察者身份,使他们在被对方接受后,可以公开的观察,不需背负道德和良心的谴责。但缺点是收集到的资料没有完全参与的真实。二、参与观察的适用情形(一)研究者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知之甚少(二)当研究者的角色身份对研究结论有重大影响时(如观察同性恋)(三)越轨行为(指对犯罪组织等)(四)以日常生活的情境脉络为基础的研究(五)特定的情境(亲身参与更好时)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一、参与观察的准备阶段(一)明确观察目的(二)制定观察计划1、观察目的2、观察内容(1)观察谁研究者要观察的对象是谁?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群体中?观察对象是群体中的部分个体还是所有群体成员?他们的角色是什么?身份、地位如何?群体关系怎样?领袖是谁?等等(2)观察什么观察现场的情况如何?发生了什么?被观察者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行动的表情、语气如何?成员间互动状态如何?成员互动对行为结果及现场环境的影响如何?不同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动机是什么?人们对该事件或现象的看法如何?……(3)观察时间研究者第一次观察在什么时间?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观察?完成此项研究计划观察多长时间?每次(或每天)观察多长时间?对每个观察对象、研究群体或事件计划进行多少次观察?……(4)观察地点在什么地点进行观察?地理范围有多大?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观察?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地方有什么区别?观察者与该地方保持多远的距离,该距离对观察结果可能造成什么影响?……注:一开始研究问题的范围可以宽泛一些,随着研究的深入再逐步缩小研究范围。3、观察方法(指用完全参与还是不完全参与的方法)4、观察工具和记录方式5、观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二、参与观察的实施阶段(一)进入观察现场应该先适应环境,熟悉自己的新角色和群体成员,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接下来的正式观察作好铺垫。对于完全参与观察者而言,进入现场即意味着角色转换。这时应该隐藏好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获得他人对他扮演身份的认同。对于不完全参与者而言,进入现场的第一步就是与被观察者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这是观察过程中最困难,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二)正式观察(1)开放式观察(2)逐步聚焦观察(3)回应式互动的观察(指对当地人发起的行为作出相对的反应,而不是自己采取主动的行动)(4)选择观察内容(贯穿观察的整个周期,不管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三)退出观察现场因此,质性研究者若想完成一个研究,就必须弹性地确定研究的完成时点,观察者总要确定自己的观察时间,只能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观察,适时地离开观察现场。三、观察的记录(一)记录时间同步记录自然是最好的,但某些场合却不适合采用同步记录,在这种情况下,应应在观察结束时尽快追记。但是不管是同步记录还是事后记录,都需要事后补记。(二)记录内容最好全部记录。因为在对资料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很难判断哪些资料重要哪些不重要。在记录时显得微不足道,也许到了后期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三)记录格式结构式观察有固定的记录格式,非结构式观察则根据个人习惯和情境不同而不同。1、一般第一页,写上观察者的和观察内容的标题。2、篇幅不宜过长。3、出现新的人物或新的事件,另起行或另起页。4、每页留一定的页边距以便补充。四、参与观察资料的审核、整理与分析第一步是审核,因为有可能所得到的资料存在错误或是假象。(一)审核在审核时注意以下问题:(1)如果除了参与观察法之外,还能使用其他方法收集资料,如访谈法,则可以把两种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比较,一旦发现问题就重新核实。(2)注意审核观察时间的长短。如果某项观察的时间过短,则要注意是否存在产生偏见等问题。(二)整理与分析定性资料的整理较定性资料而言,工作量更大,难度更高,但必须把凌乱的资料进行整理。1、备份将所有原始资料通过复印、扫描等各种方式进行完全原封不动的备份。2、建立档案(1)背景档案(主要用于准备阶段,确定选题时)(2)传记档案(按人分门别类)(3)参与书目档案(将研究过程中所有涉及到的、查阅过的文献资料都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回顾这些文献)(4)分析档案。(按主题进行分类,是最常用的档案分类方法)3、编码编码在资料分析中属于较小的意义单位。定性资料的编码是分析资料的核心工作。经过资料的编码,繁杂的资料才得以条理化和系统化。柏格登和毕克兰列举出大约十种编码类别:(1)场所编码(2)情境定性编码(3)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4)研究对象对于人们和物体的思考方式(5)过程编码(指事件随时间改变的顺序,或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改变)(6)活动编码(指经常发生的活动种类)(7)事件编码(发生在研究场所或研究对象生活中的特定活动,这些活动并不常发生或只发生过一次)(8)策略编码:指人们完成各种事情的方法、方式和技巧(9)关系和社会结构编码:指人们之间通常呈现的行为类型或一个场所内各种关系的社会结构。(10)方法编码:指研究的程序、问题、喜悦、困境等。注:编码的主要原则是使编码方法适合所收集到的资料,而不是使资料适合编码。4、归类与分析(1)类别分析是在观察记录中寻找出现某一类事件或现象,并找到能够对此作出解释的重要要领的一种质性分析方式。比如,将“施舍”、“捐赠”、“帮助残疾人”等行为归入到“同情心”这个类别之下。而“施舍”、“捐赠”等概念类型成为编码。比如,某针对北京市一些人才洽谈会进行的现场观察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时使用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如:“做人”、“做事”、“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他将“做人”、“做事”做为“合格大学生”的两个核心类别,在“做人”类别下又列举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编码,在“做事”类别下又列举了“知识新”、“灵活创新:等编码;在“职业道德”下又分出了“自我定位”、“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等编码。(2)叙述分析叙述分析是将观察资料置于研究的自然情境中,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对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的分析。这种描述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可以是研究对象的主题,也可以是人物,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状态等。无论进行哪种描述,或几个方面都进行描述,叙述分析的核心思想都是要找到资料内容的线索,发展出事件的有关情节。因为叙述分析通常是围绕着一条线索(常称为故事线)来叙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