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型城市发展片区规划设计原则与导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昆明山地型城市发展片区规划原则与建筑设计导引ThePlanning&DesigningGuideofMountainousUrbaninKunming目录前言1.山地——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2.山地与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3.社会关注的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一.基本概念1.山地2.地貌3.山地地形4.山地地肌二.传统山地观1.崇尚自然的东方山地观2.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三.山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原则四.山地城市空间的基本模式与布局原则1.集中与分散2.空间布局基本原则2.1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原则2.2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原则2.3多中心、组团的结构原则2.4绿地锲入原则2.5多样性原则2.6个性特色原则五.山地建筑设计导引1.山地建筑的自然影响因素2.山地建筑的形态3.山地建筑与景观4.山地建筑与交通5.山地建筑与工程设计2前言1.山地——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山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全球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山区和山地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把“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列为该计划中的一项重大课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的第13章对“全球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地球上绝人部分山区正面临环境恶化,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适当管理山区资源,促进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引自《21世纪议程》第13章导言)。而在大会通过的其他四个重要文件(《里约誓言》,《保护社会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中都与山区问题密切相关。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1997/45号决议中指出,地球上至少1/5的陆地表面为山峦覆盖,大约1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包括高地在内的多山区域,而比例远远大于10%的世界人口的生活完全依赖山区资源。山区为全人类提供一半以上的淡水,山区还为全球提供份额巨大的树木、矿物和牧场。山区容纳着数量巨大的多民族群体,保留着多种多样的文化传统、环境知识和与山区环境相适应的人居方式;山区又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土壤文化基因库,还有传统的管理经验,山区提供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使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人类的未来,山区的这些资源与服务具有全球性的意义。2.山地与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它在全球山区自然环境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山区已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人多、地少,山地多、耕地少,是中国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民间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重庆市有“三分丘陵七分山,真正平地三厘三”的说法。中国的山地城市分布广、类型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山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大,山地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山区和山地城市的人一地关系矛盾更为突出。不少地区由于不顾生态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造成了山地民俗文化、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山地住区建筑风貌等方面的巨大损失。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仅酿成山地人居环境的不可持续性,而且还会导致山地文化遗产损失殆尽,以及山区各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下降。3.社会关注的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利用山地,保护耕地,以及按照山地城市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规划与建设,对于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992年中国山地城镇与区域环境研究中心的建立,一大批专业研究、设计人员投入到山地城市研究中来。在西部大开发和加速城市化得进程中,将带来山地城镇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度珍惜并合理利用有限的山地资源,尽可能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建设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山地区域经济社会生活的中心山地城市,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一.基本概念1.山地山地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地理学特征:1.有一定的绝对高度;2.有一定的相对高度。2.地貌“地貌”由“地形”和“地肌”两个方面组成:1.“地形”,是指地表的三维几何形状,它偏重于形态学的范畴,一般都具有明确、清晰地“边界”;2.“地肌”,是指地表的肌理组成,它是各种不同质感的地表组成物质的总称,通常包括岩石、土壤和植被状况等要素。3.山地地形3.1等高线3.2坡度:由坡度大小判断出不同地段的利用可能性。3.3山位:山位作为山地地形的重要之一,其有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它具有基本性,是山地中各种单一地表现状的概括,有不可再分的特点;其次,它具有直观性,在山地环境中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容易被人们把握。30山位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山脊、山顶、山腰、山崖、山谷、山麓、盆地4.山地地肌31二.传统山地观1.崇尚自然的东方山地观在东方人的思维里,“自然”是一种极其神秘的东西,它高高在上,不得不令人产生敬畏的感情。人在自然中所处的地位是丛书的、次要的,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去理解自然、接近自然。于是,在对待“山地”的问题上,东方人的出发点是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变现较多的使对山地的因借、利用,不主张过多采取人为改变的手段。2.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反映在山地建筑上,也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变。同欧洲园林热衷于把树木削减成人们需要的几何形状一样,西方的山地观也较多强调人为力量的改变。三.山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原则1.“共生”整体性原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把人本身看作是山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山地环境协同共生,共同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未来和去向,左右了生态系统的存在或消亡。2.生态链调控原则具体来说,就应该对山地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保持足够的重视,谨慎动土、保持水土、保护植被,促成各要素之间的良性转换,以达到相互保护的目的。3.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有效调控,可以减小山地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危害;通过合理运用山地建筑形态,利用建筑顶部的覆土层或架空的底部增加植被,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利用;通过悉心保护山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可以促成山地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良性循环。以上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中著名的3R原则。四.山地城市空间的基本模式与布局原则321.集中与分散由于山区和山地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气候、降雨和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山地城市布局结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一般而言,当山地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0万人,就应该考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结构模式,切忌采取自由蔓延“摊大饼”式的过度集中连片布局,使城市无限制膨胀。集中,饼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体现,分散,则是山地城市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集中与分散,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应对城市高密度化浪潮中协调现代山地城市人–地关系矛盾的基本策略思想,重要的是对集中和分散的一个“度”的把握,也是将山地自然景观的特异性与山地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基本方法,符合山地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2.空间布局基本原则2.1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原则协调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扩张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平衡机制。2.2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原则建立工作(生产)与生活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模式,以减少市民上下班、购物在路途的时间消耗和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2.3多中心、组团结构原则缓解由于人口向城市中心地区过度集中而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交通拥挤问题、能源消耗增加、热岛效应加剧和由此引起的空气、噪音污染和交通安全事故等生态安全与环境恶化的问题,同时使组织步行、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减少对私人小汽车交通的依赖成为可能,因而减少小汽车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干扰,减少道路交通面积及其建设投资。2.4绿地锲入原则组团之间保留的陡坡、冲沟、农田、林地、湿地等绿色自然隔离地带和生态廊道,是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重要有机组成,同时它是生物流和能量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系统的通风、降温、降尘、减噪、净化空气、蓄水、减灾防灾、生物繁衍、改善环境质量,增加城市开敞空间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33形成山地城市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交往和休闲,游憩活动场所和动植物的栖息环境。2.5多样性原则包括山地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和景观多样性原则,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人和生物、历史与现状、新城与旧城共生共荣、生机活力的景观格局。2.6个性特色原则凸现城市个性,强化城市特色,包括自然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克服现代城市的单调和千篇一律的通病。以上理念与发展原则的综合运用,形成了“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态,体现了中国山地城市人和自然高度密集融合和山水文化的哲学理念。五.山地建筑设计导引1.山地建筑的自然影响因素(1)地质(2)地形:坡度特征34山位特征(3)气候:35地理因子:①.山体形势(大山脉的走向、总体高度和长度)②.海拔高度③.坡地方位(坡向)④.山地地貌(坡度、山位、地肌)气象因子:①.日照:ⅰ.建筑阴影:简单而言,南坡的建筑间距可以适当缩小,层数可适当加多,建筑用地也较节约。而北坡建筑的情况正好相反。ⅱ.基地可照时间:南坡、东南坡(西南坡)、东坡和西坡、东北坡(西北坡)、北坡综合以上分析,由于破地方向、坡度的不同,基地的可照时间有较大的差异。就坡向而言,南坡、东南(西南)坡的可照时间相对较长,东坡和西坡次之,北坡和东北(西北)坡的可照时间相对较短;就坡度而言,坡度越缓,可照时间相对越长,坡度越陡,可照时间相对较短。ⅲ.辐射雾的高度:由于辐射雾的存在,我们对于山地建筑的选址应特别谨慎,以使建筑尽量位于适36当的高度地带。②.风状况:ⅰ.基本流场ⅱ.局地环流:山谷风、山坡风、旋转风37ⅲ.地形逆温③.降水(4)水文(5)植被2.山地建筑的形态(1)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山地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山地的坡度、山位、山势、自然肌理等是构成山体形态的主要因素。它们对山地建筑的接地形式、形体表现和空间形态的作用各不相同。为了保护地貌,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我们提倡建筑采取“减少接地”的接地形式;为了合理地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我们提倡建筑运用“不定基面”的原理,以形成有山地特色的空间定位形式;为了形成与山体形态的协调,我们提倡建筑要与环境“共融”,使建筑形体的塑造与山体地段环境相适应。①减少接地:在现代建筑中,人们更自觉地注重维护自然地貌和保护山林景观,山地建筑少接地的特征更多地得到表现。38②不定基面:建筑的“基面”是指建筑的入口层面或与较大面积的室外活动空间发生联系的建筑层面;而建筑的“底面”是指建筑与基地的接触层面,当然,对于架空的建筑来说,建筑的地面应是指水平高度最低的建筑层面。利用“不定基面”的特性,人们可以在山地建筑的行程中更方便的利用建筑的“屋顶”,因为,有些建筑的“屋顶”很可能是上层建筑的入口或花园。此外,人们还可以在建筑的入口组织、车库设置、功能空间的安排方面获得相当的灵活性和便利性。③山屋共融:ⅰ.与地段环境的谐调:强调山地建筑在山体底部和顶部的水平延伸特性,并不意味着高层建筑在这些山位的出现是不可能的。建筑形体的竖向发展还需考虑与山地环境的匹配。ⅱ.与整体山势的和谐(2)山地建筑的接地形态:地下式、地表式、架空式394041(3)山地建筑的形体表现:融入型、共构型、超越型(4)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线网联系型、踏步主轴型、层台组合型、空间主从型、空间序轴型、空间穿插型423.山地建筑与景观(1)山地景观特点:环境原生性、视景独特性、生态脆弱性、感情认同性43(2)山地建筑与景观:山地建筑、景观与观景、建筑布局与山地景观(3)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①景观生态设计②景观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