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赵丽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管理基础一.管理概念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其含义: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3、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二.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既有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和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了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是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共有的一系列经验和相关科学方法的总结。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不取决于生产关系,因而它是管理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的生产目的的功能,由此决定了管理的社会属性。它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特殊的历史形态,为某种生产方式所特有。管理的社会属性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直接相关。劳动的社会结合方式不同,管理的社会性质也就不同,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管理的特殊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强调管理的科学性,旨在表明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蕴含着客观规律,成功总是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结果。如果管理者掌握了系统的管理知识、方法及其运行规律,就可能针对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思路,作出科学的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反之,则可能凭孤立的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甚至可能因决策失误而给组织造成严重损失。艺术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通过一定技巧达到某种效果。强调管理的艺术性,目的在于让管理者意识到,管理科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掌握了管理理论,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一定能够成功。管理者想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必须以管理科学提供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采用适当的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上讲,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是统一的、互补的。在管理实践中,这两者之间也不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片面强调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三.管理的作用管理的实质在于协调。四.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与职责,管理具有四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对将要实现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及具体安排的活动过程,简言之,就是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组织职能是指管理者根据既定目标,对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及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领导职能是指管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者运用事先确定的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寻找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过程,就是执行管理控制职能的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项职能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职能的发挥和组织目标的实现。(1)从理论上讲,这些职能是按一定顺序发生的,计划职能是首要职能。这是因为管理活动首先从计划开始,而且计划职能渗透在其他各种职能之中,或者说,其他职能都是为了执行计划职能即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保证计划方案的实施,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权力体系和信息沟通2渠道,因此产生了组织职能;在组织保证的基础上,管理者必须选择适当的领导方式,有效地指挥、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组织内外的冲突,最大限度地提升组织效力,于是产生了领导职能;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还必须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和标准对组织成员的工作状态与结果进行衡量,并及时纠正偏差,即实施控制职能。(2)从管理实践来考察,管理过程是一个各种职能活动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职能之间经常相互交叉。五.管理者在任何组织中都有一些人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即从事管理活动,这些人就是管理者。管理者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六.管理者角色1、彼得·F·德鲁克提出了“管理者的角色”的概念,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2、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一)人际角色:代表人、联络者、领导者(二)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三)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七.管理者的技能: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指管理者的综观全局,把组织看做一个整体,认清左右形势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据此准确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联络、处理、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创造一种使人感到安全并能畅所欲言的氛围,从而激励和诱导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挥和指导组织成员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要具体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其熟练程度。高层管理者倾向于观念技能,基层管理者倾向于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3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利”“义”观;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提高管理者素质的思想。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自由经济之父”(1)劳动分工的观点劳动分工是导致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2)经济人观点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利益,但每个人的私人利益又受到其他人利益的限制。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必须顾及其他人的利益,因而产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进而产生了社会利益。2、巴贝奇的管理思想对分工的作用作出更全面的解释;设计了一种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3、欧文的管理思想(第一个公开出版了有关管理的著作,“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主张工厂企业应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开辟了人际关系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先河。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匹配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所谓标准化就是要让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现代组织管理之父”,率先提出管理五大职能;提出将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以孔茨、奥唐奈的《管理学原理》出版为标志)1.企业的六种经营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经营活动分六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管理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对等、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3)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之父”1.权威的基础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理性-合法权威三种权威类型,只有理性-合法权威才是理想的组织形式的基础。2.“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特征:A.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B.建立等级体系。按照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C.对员工的严格选拔和任用。明确规定职位特性及该职位对人的应有能力的要求,根据技术资格挑选组织成员。D.对管理人员管理的明确规定。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职能所必要的权力,但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四.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一)行为科学理论1.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过程,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梅奥的霍桑试验.(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人际关系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对生产中人的因素的兴趣和重视,开辟了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领域。42.行为科学理论内容:侧重对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与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特点:致力于探索人类行为的规律,提倡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为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不仅改进工作的外部,更重要的是改进工作设计,从工作本身满足人的需要;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和员工的自主自治。发展领域:(1)、关于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方面的研究(2)、关于领导行为方面的研究(二)管理科学理论1、概念:是一种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结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2、特点:研究取向不同于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用科学方法解决管理中的人事问题,而管理科学理论则试图用科学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解决生产与业务管理问题。研究范围和手段不同于科学管理:管理科学理论的研究范围已远远超出泰勒时代的操作方法和作业研究,涵盖了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管理科学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研究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五.“热带丛林”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组织内外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是管理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遇到严峻的挑战。于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现代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带来了管理理论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的管理学派,管理学界出现了各种管理理论和流派盘根错节的一片“热带丛林”。(一)社会系统学派——切斯特·巴纳德组织是两个人或者更多人经过有意识的协调而形成的活动或力量系统。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最为重要,其主要职能是: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招募和选拔能最好地作出贡献、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并使之协调地、有效率地进行工作;规定组织目标;授权;决策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而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有三个: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二)权变理论学派——弗莱德·菲德勒,琼·伍德沃德该理论认为,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组织所处的环境决定着何种管理观念和技术更适合组织。由于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特别是组织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要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和方法。(三)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四)经验主义学派——欧内斯特·戴尔,德鲁克主张通过案例研究经验,不必企图去确定一些原则,只要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一些经历人员的成功经验和他们解决特殊问题的办法,便可以在相仿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管理。六.管理理论前沿1、关于战略管理的最新理论——合作竞争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迈克尔·波特合作竞争理论:尼尔·瑞克曼管理人员不要总期盼抢到更多的蛋糕,而是要将蛋糕做得更大,为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