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唐诗宋词唐诗和宋词,我更早接触前者。我在幼儿园时就开始背唐诗了,但真正以鉴赏的眼光学习唐诗是在上初中后。宋词则刚刚接触,读过的不过30首。凭个人感觉,我更爱唐诗。唐诗中有许多对事物的描写,如山水诗、别离诗,总体上内容充实,美而不艳。如刘虚的《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诗中对山景的描绘,用了“落花”“流水”“香”这样的字眼,点到为止,不作过分渲染。“白云”“青溪”的点缀给诗篇画下淡雅的色彩。第三句“闲门”“深柳”逐渐现出人的迹象,表现山中小居的简朴,“读书堂”的出现则如一缕阳光射入,陡然增添了人文的生机,使得诗的意境更进一层。另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唐诗是托物言志的。这类诗往往运用假借、比兴等手法,用某事物暗指或引出有相同特征的事物,道出诗人的感受。如虞世南的《蝉》,首句“垂謊饮清露”,似乎看不出写的是什么。“謊”,蝉的触须,代指蝉;由于触须下垂犹如乌纱帽上的冠缨,所以此处是以蝉比喻为官者。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描写蝉的鸣叫——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助风的传播,比喻为官高尚,不用声张,自然佳名远扬读唐诗的趣味就在于此,需要去体会,去联想。唐诗中还有蕴含更深刻情感的爱国诗,这类诗的作者大多命运多桀,经历战乱,在他们笔下透射出一股洞穿现实的犀利和苍凉。王吕龄、杜甫所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善用典故,不着痕迹地将典故融入对现实的刻画中,以唤起君王、社会的反思;其笔墨大多恢弘,令人读后心潮澎湃,仿佛跨越时空,看到了一幕幕悲怆而壮丽的史诗画卷。相比之下.宋人写词就简单了些。简单是指他们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宋词多是表现男欢女爱悲欢离愁,散发出浓浓的脂粉味。词句屮满是“花红柳绿”“清秋”“销魂”“愁肠”之类的辞藻。比如亡了国的李后主,时常沉溺在“昨夜梦魂中“,“觉来双泪垂”;想不就“凭栏”远眺,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人生长恨水长东”,仿佛世界就他最苦;“恰似一江春水东流“,就连生机勃发的春也被抹上了I许多伤感的色彩。今天我们庆幸有如此丰厚的文化珍宝流传下来,让我们从白纸黑字构成的简明形式中,看到祖国曾经有过的瑰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