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研究报告榆林市第七小学刘兴林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我确定了以《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为内容的课题研究。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与观摩,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一、课题研究的意义2001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我国学校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教师虽然有指导数学活动的意识,但由于没有具体的经验和模式得以借鉴,在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好的教学经验比较散乱。因而,在素质教育理论和课题理论指导下,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总结出明确、具体、易行的数学活动方法和形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期盼。鉴于此,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提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的研究课题。二、研究的目的1、通过课堂趣味化研究,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总结宝贵经验。2、在现代教学论和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课堂趣味化教学的构成和表现形式。三、研究的方法。以走进课堂,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为主,重点对课堂教学的有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记录精彩片段,归纳、总结出普遍的规律和方法。四、研究的要求1、以我校小学各年级数学老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每一节数学课堂为研究载体。2、以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感受的趣味性为主要研究内容。五、课题研究经验总结(一)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特点1、实践性。趣味化数学课堂强调“动”,“动”是课中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学的各种媒体都要充分调动起来,尤以动手操作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实践为主,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2、自主性。趣味化的课堂中,教师、学生在选材上、教材上、学法上、考查上都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在活动中无需顾忌来自教师的压力;无需顾忌来自考查的“威胁”,自主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自由地选择内容,自由地发挥思维潜力。3、多样性。趣味化数学课堂除了“动”的特点外,尤其突出了“活”的特点,“活”就是在内容选取上、教学方法上、组织形式上、解决问题上等等都“活”,体现多样化。4、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学数学、爱数学,一定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趣味化的课堂中,教师能安排很多趣味性强的活动。5、合作性。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在班级制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向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且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得到群体的作用。而在趣味化数学课中,教师能根据灵活选取的活动内容和选用的活动方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他们合作探索问题、研究方法,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的“距离”日渐缩短、社会活动频繁的当今社会中,人际之间日显重要。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是最好的素质教育。6、异步性。趣味化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宽松的,并不是要所有学生都“考”优秀、人人过关,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吸纳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更好的发挥各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各自的个性,发展各人的特长。(二)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类型(1)知识整理类。这类型的活动课可以把数学课内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疏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例如:零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又如在数学竞赛和课外阅读中,经常需要比较分数的大小,让学生归纳、整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等。(2)益智趣味类。设计些数学幽默趣题、图形或数学有关的、相近的“自由问题”。例如玩火柴棒、诡辩题、动“数学”棋等,这些内容富有思考性,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3)实践应用类。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应用的广泛性,趣味化课堂正好给数学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取上,老师们力求使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实际化。例如:现实生活中对称应用很广,在学习中可以找对称、画对称、拼对称,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钟面问题、行程问题、策略问题等。(4)数学文艺类。数学里有很多文学、艺术的成份,在趣味数学中可设计数学墙壁报、数学手抄报、数学相声、数学绕口令、数学对联、数学谜语、几何艺术造型、家居装璜等内容,使学生深化对数学的认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丰富美学教育,使数学与文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5)名题赏析类。欣赏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的轶事和卓越成就,赏析著名数学家如:高斯、华罗庚、爱因斯坦、苏步青等做过的名题,通过讲故事、阅读和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欣赏古今中外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开拓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兴趣。(三)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精彩案例案例一:“去问题教学”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表面积的有机构成,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三步计算公式,即依次计算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并概括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即侧面积加2个底面积。学生凭借公式较好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可是在质疑时,**同学提出意见,认为这样计算比较繁琐。随即课上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向老师提问:有没有更巧妙的求法?难道底面、侧面展开是圆与长方形就一定要依次算吗?这个问题,对教了多年圆柱体表面积的老师来说,也始料未及。老师一想,这是一个不可多求的好问题。展开讨论吧,即将下课,时间不允许。老师急中生智:学生的提问何不作为新的学习教材,组织一节趣味数学研究课呢?于是,老师肯定了大家的想法,对同学们说:有这样的想法很好,只要好好去研究它,新方法总会有的。接着提出要求:大家回去先用厚纸去做一个圆柱体,然后拆开,用剪剪拼拼的方法去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同时决定第二天数学课的内容就是研究圆柱表面积的巧妙解法。由于作业新奇,学生兴趣盎然,作业准备充足,第二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异想天开,答案丰富多采。经过讨论大家发现了圆柱的表面积简便计算公式,即是圆柱表面积=圆周长×(高+半径)。新公式的诞生,同学们万分激动,下课后,还围着老师一个劲地问:下节课还这样上吗?这样的数学课我们就是喜欢!案例二:编顺口溜老师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时这样小结: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法则“位对位,个位起,满十进,不满退”,而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可以归纳为“0减几,要注意,前面退位再减几,0上有点看成9,0上没点看成10”。这个小结简洁明了,抓住了本课教学内容与前面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了“0减几”这个重难点。末尾的“顺口溜”抓住了所教内容的关键,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符合小学生特点。又如学习“正比例、反比例”内容后,老师总结为:“相关量,找对象,积定反,商定正”等。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可以深化课尾的疲劳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老师就编写了这样一首顺口溜:“退位减法要记牢,先从个位减起来,哪位不够退前位,本位加十要记好,如果隔位退了1,0变十来最好记”。学生兴致勃勃地背起来,在愉快的朗读中记住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重要的是课后作业的正确率提升了,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案例三: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教师在课堂上带一些游戏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数学技能。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生答:“1。”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案例四:唱歌形式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把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编成有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小括号”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总结: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呢?”生答:“小括号。”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接着播放录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听到童声演唱:“小括号,作用大,题里遇到先算它;睁大眼睛看清楚,可别马虎忘了它;我们从小不马虎,人人顶呱呱。孩子们也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跟着学唱,在愉快地歌声中明确了小括号的作用,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真正做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新知识。案例五:讲小故事小学生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的短片欣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位教师课件演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进行小结:有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全身汗淋淋地拿个大西瓜回来,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四分之一吧。”猪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五分之一”悟空一听直笑,马上切了六分之一给猪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西瓜,可贪吃的猪八戒却在一旁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说“傻瓜”。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也使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更牢。(四)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表现手法趣味化数学课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动又有静,有游戏激趣又有动脑思考,有竞赛式又有讨论式,有个人活动又有群体活动,有动手操作又有动口训练,有课内的活动又有课外的延伸等等。总之,结合不同的数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根据我校教师的课堂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表现手法:(1)游戏法。将训练内容寓于设计好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学生戏中学、玩中得,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往往适宜于低、中年级。(2)讨论法。教师有意识地将训练内容转化为相关、相连的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展开讨论,引发思考,使学生能合作探索问题和研究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实践探索法。对于一些规律、法则和解题方法,设计一些具体、特殊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和发现,注重对学生进行发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探索一些具有一般意义的规律,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4)调查研究法。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校、社会、生活、生产等情况,提出一些相对原则性的要求,让学生走上社会,深入实际,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以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5)数学创作法。要求学生将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与各种可融合的事与物结合,通过大胆的想象、创作想象,编制出应用题、数学趣题、谜语、故事、童话等,进而由教师及时加工,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在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趣味化数学课中,可以使数学结合音乐、舞蹈、体育、自然甚至语文的知识来活动。如我们在二年级一节七巧板的活动课中,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形神兼备的实例图、栩栩如生的动物图、造型优美的舞蹈图等,不是把数学图形的学习与其它各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了吗?(6)数学沙龙法。高年级的学生自主能力较强,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