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心得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有种难以“下咽”的感觉。相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西方政治思想史显得就有些“疏远”和“生硬”。我想,这些“隔阂”客观上是源自传统观念和文化限制的影响,当然也有自己之前缺少对西方文化的阅读和理解的原因。西方政治思想是世界政治文明的宝库,它推动了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知与思维。中国越是开放,越需要了解世界,越需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越需要深入的发展的去认识和理解那些斑驳陆离、变幻无穷的政治现象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把握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从而启迪我们的政治思维,结合国情,拓展思路,改革和完善自己的政治体制。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讲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其中许多的思想比之我国古代思想文明的发展有着独具一格的特点。一、关于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其特点表现在:第一,重视“人”。读古希腊政治思想史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它比较早地摆脱了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用自然观和人性论来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出“自然法”、“社会契约”等概念。突出“自然观”、“人性论”,较早的产生了一大成果,即公元前5至4世纪便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断,西塞罗指出“人与人之间在种类上是没有差别的”。罗马法学家安那斯明确提出了“主权在人”的思想。一开始就把“人”作为尺度、出发点,重视“人”,研究“人”,难能可贵。第二,重视正义的伦理道德。古希腊的政治思想中,正义的伦理道德贯穿始终,把“正义”视为认识和处理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原则,把“正义”视为社会的最高规范。重视“正义”的伦理色彩对现代政治学影响很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希腊文明是海边文明、城邦文明。“如何过好城邦生活”是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主题。“公道、正义、和善”等观念的讨论,是政治思想讨论的中心。城邦生活使公民把自己的城邦当作生存幸福的唯一途径,在城邦里,他们把公道、正义、和善理解为共同生活和谐的基础,城邦是一个分工协作的单元,是国家的基础。所以,正义的伦理道德在这里尤为重要。第三,重视“国家”、“社会”。古希腊政治思想家的生存环境,以城邦为基础,把国家和社会混合在一起,重视“国家”、重视“社会”、重视“和谐”,构成又一特点。古希腊罗马文明作为海边文明、城邦文明,是附着在人与自然,尤其是人与大海、人与人的分工、协作与博斗之中的。所以,它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城邦、国家、社会的关系;注重城邦中人与人的关系。第四,重视“政体”。这是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体系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希罗多德早在公元前5世纪对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讨论,柏拉图的政体循环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正宗政体和变宗政体对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关于政体的理论作出了贡献,也是对人类政治思想史的贡献。例如,早在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便提出了民主政体三原则。一是“自由”。他认为雅典的政治生活应该是自由、公开的,应该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二是“法制”。人人遵守法律,法律深入人心。三是“平等”。“法律对所有人都同样公正”。总之,民主政体的基本特征是“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里克利对民主政体三原则的表述,虽然是朴素的、演说中的,但不能不说是天才的、难能可贵的早期政治文明思想。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乃至人类思想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的这些特点对西方乃至世界还继续发挥影响,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二、关于几个概念的理解和思考:1、关于“政治”。英文中“政治”是以古希腊文“城邦”一词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政治这个概念一开始是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等,是城邦中的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在中国古代,“政治”一词在先秦就有使用,《尚书·毕命》中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中有“掌其政治禁令”的说法。可见,政治一词从一开始就与“生民”、权位相关。概括起来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家那里,把“政”主要看作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把“治”主要当作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孙中山对“政治”的理解大大进了一步,他认为“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马克思主义把政治与人们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联系起来,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从历史唯物论的高度,抓住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对比分析中外政治思想史关于对“政治”的表述,可以这样理解“政治”:政治,说到底,是个政权问题,利益问题;是个为谁掌权,为谁谋利,为谁服务的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讲的政治,就是为民掌权,为民谋利,为民服务,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政治”之本质所在。2、关于“政治家”。政治家有哪些基本特征呢?一般地说,有五条:一是能够代表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意志和利益。一定阶级和阶层的意志和利益,是一定的政治家存在、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共产党人的政治家,应该是工人阶级和人民意志利益的忠实的、合格的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人、典范。二是以从事政治活动为专门职业。这一基本特征,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家,必须把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作为毕生精力、心血倾注的事业,作为专门职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一心一意,不旁婺,不他求,不谋私,心系党,心系人民,奋斗终生。三是在政治组织或政治机关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这是政治家的又一个一般属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党一再要求高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四是具有突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共产党人的政治家,作为执政党的政治家,必须懂政治,讲政治,具有组织领导水平和治国理政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作为基本的生活内容,终生学习,提高素养;把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作为基本的生活内容和终生任务;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基本的工作路线,终生坚持。五是具有凝聚力量和人格魅力。深厚的知识修养,人生修养,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豁达大度的无私情怀等素养,都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中央要求高级领导干部做一个政治家,不仅要具备政治家的一般属性,尤其要具备共产党人、共产党高级干部的特殊品格和特征。这种特征和品格不是天下掉下来的,生来具有的,也不是随着职务升迁自然具备的,需要在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实践中磨练;需要组织的培养和教育;更需要自身的改造和锤炼。3、关于“民主”。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力”、“人民的政权”。就是说,“民主”概念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经形成,就与“人民”相关联。中国古籍中,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乃惟成汤,克以而多方,简代夏作民主”。这里的“民主”,是作民之主的含义。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对民主思想的研究和讨论是极为不够的。中国封建社会时间延续长,封建统治思想在本质上是反民主的。从文艺复兴到近代西方思想家,对民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文艺复兴所产生的思想文化,核心是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这种思想体系,本质上要求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创造价值。这种思想体系,成为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世界观。它的合理性在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统一;以人为本,尊重人,为了人;提倡尊重和维护人的自由与平等。到了洛克、卢梭等西方近代思想家这里,形成了西方思想史上比较完整的民主理论。其要点是:人民主权理论,主张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和分割,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民是国家主人的理论,提出要特别防止政府滥用职权和蜕化问题,提出要约束政府,防止政府官吏违反法律,篡夺权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民主是自由与平等的统一理论,提出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保障等,认为在民主制度下,每个人的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为界限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提出民主政治的灵魂是少数服从多数。以孟德斯鸠、洛克、卢梭为代表的一批近代西方思想家关于民主理论的思想,无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还是在人类思想史上都是十分可贵的。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相对于《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来说要有难度,不容易想明白、弄清楚。西方政治思想理论中那些抽象的概念和主张给我的感觉好像是“悬在空中的一样”,都不知道那些理论是“从何而来”的,让我难以理解。我想自己是缺失了对于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土壤”的了解吧。在比较中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学习中比较中西方政治思想。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加深我对政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理解,同时开阔我的眼界,启发我去思考。宗教文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扮演的角色是极其特殊的,和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可是就是这种理论上更为“蒙昧”的文化传统却催生了现代政治。相对来说,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却从未真正地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宗教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一种政治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前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和思想实践,都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同时代思想实践的借鉴,因此,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不仅要“学贯中西”,在中西方政治思想之间相互比较,相互推敲,而且还要在把握政治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联系的前提下,对各个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学派的政治思想进行比较。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西方政治思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以及政治实践的主要内容,从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各个思想家的不同经历出发,去说明各种政治思想的内容,揭示各种政治思想所代表的特定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说明政治思想家阐述其政治思想所特有的理论形式、方法,揭示各种政治思想之间,政治思想与哲学、宗教、科学之间的联系。半个学期的时间对于这十几个世纪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来说,是那么的微乎其微。我想,现在的自己只能说是“入门”,如果说是了解,也只是了解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皮毛上的灰尘而已”。“学无止境”。我想,自己依旧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深入学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