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听说读写”的培养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七八岁的儿童,这个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佳的后半程,也是儿童语言由简单向连贯过渡、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阶段,这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的语文教学,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促进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方面产生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小学生通过识字、阅读、作文,掌握书面语言,扩大知识范围,从而为他们进一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为他们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般还不善于进行真正的学习活动,他们仍然把学习与游戏或实际活动混在一起,教师必须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会把学习当作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独立活动来对待。因此,无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发展,还是从教学要求来讲,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必须及早培养。提出要求,学会倾听听是获取外界信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特别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已有知识有限,需要大量听记、大量输入和积累知识,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听的能力。首先,老师是学生模仿的偶像,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发言时,老师应做好认真倾听的榜样,不在倾听时做其他事,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并且给于恰当的评价。其次,对初入学的学生要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要注视着发言的人;要听清发言的人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不做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自己才能发言,在别人说话时,不能插嘴。老师也要提醒学生长期坚持,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持之以恒,规范书写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首先指导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要进行具体的书写指导,让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没有写字基础,所以在教学生写字时,应该一笔一画地耐心讲解、示范,对容易写错的、笔画多的字重点讲解。每一个字都由基本笔画构成。因此,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出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字写得规范、工整。教学中教师应持之以恒、长期规范的书写,让学生写字时一心一意,手脑并用,这样不但能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情时能细致认真。借助拼音,大量读写一年级儿童处于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教材中的课文都很适合儿童朗读、记忆。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流利地背下来。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读书总是喜欢拖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先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从老师示范、学生跟读开始,慢慢的学生读得入情、读得入境,初步养成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习惯,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借助拼音大量进行阅读。一年级儿童说的训练应以口头语言为主,强调句子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对学生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识字后,可用字和音每天写一两句话,但是,并不能把这项训练作为负担压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兴趣高涨时,到了非说不可时说。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你们想不想和老师做朋友啊?要和老师做朋友的同学把每天想和老师说的心里话写在一个本子上交给老师看,好不好?根据小学生愿意和老师亲近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兴趣。每天晨读时间安排学生自读、互读心里话,评出最优秀的及时表扬、鼓励。到了期末,每人把自己的心里话订成册,也就成了珍贵的简装日记,这样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的汉语拼音和字词,又训练了语言。同时学生之间又提供了很好的儿童读物,这种训练比强制性的题海战术要好得多。此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口语交际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创造情境,练习说话儿童学习语言和培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为学生创造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语言训练和能力培养统一在情境教学中。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有生活才有语言,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离开具体语言环境来学习语言犹如纸上谈兵。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说写。观察说话、写话是训练说写的极好形式。观察后,通过学生的听觉、视觉非常具体地认识了周围世界,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实际感受,获得了说话、写话的丰富题材。例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1》一课,我把学生带到户外对照课文来观察大自然中春天的景色。学生还从自然中观察到书本上没有描写的景物,用自己的话补充出来。正因为通过观察,学生把词与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沟通起来,在儿童学习遣词造句的最初阶段就尽可能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对于一些看图写话完全可以让学生带头饰表演。例如:《谁住顶楼》一课,学生熟读课文后,根据情节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可凭自己想象添加细节。表演时,其他同学仔细体会表演者的动作、表情、语言,再用自己的话口述,最后写下来。经过这样的训练,一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拼音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并能按要求借助拼音写一段通顺、完整、连贯的话。因此,这样的练习既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又及时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