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内容摘要: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像普通教育的发展一样,设计教育也是从旧的教育模式逐步向现代教育模式过渡到一个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设计教育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和创新思维意识的提高,使之成为服务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纽带。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改革市场需求设计意识中国的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在原有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依托艺术教育体系模式而设立的设计教育体系由于种种原因,自60年代到80年代初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80年代以后是设计教育的一次新的起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外的现代设计思潮和设计教育思想对我国原有的设计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突出表现在院校的学科专业建立上,现代设计的几个主要学科专业都出现在我国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里。但是,由于时间短,加上师资力量的不足,许多设计专业的教学仍延续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教学并未完全按自身的教学规律运作,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设计教育在我国仍存在一些问题。设计教育观念的改变当是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型的教育与之相适应,改革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新知识结构的人才是设计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过高和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示了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高级设计专门人才。从现在各个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专业的划分过于“精细”,求多求全,专业知识之间不易交叉,缺少融合性,专业知识的覆盖面太窄,教学内容老化现象严重,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亟待解决。大学阶段是设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尚须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有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一般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需5到10年以上才能独立从事专业设计,汽车专业则需要10年以上时间的锻炼。因为很多知识,技能和素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因此,我们的设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合我国的国情又体现出艺术设计的前瞻性。目标过高和不清直接影响着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现代社会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及未来意味着许多,时代赋予这一学科和这一学科的教育以丰富的内涵与重大责任。面对中国巨大的经济潜力和人才市场,设计教育应明确教育的重点和学科建设。今天的市场竞争是技术和设计的竞争,在技术和质量相差不明显的情况下,设计无疑是占领市场的关键因素。世界正由过去谁控制技术质量就控制市场逐步向谁控制设计就控制市场的方向发展。新产品的开发正由技术优先转向设计优先,许多国家把设计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列入国策。就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设计教育的发展仍在扩大,以储备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与此同时,设计专业的设置由艺术、工科和师范学科扩展到家政学科和人文学科,同时以文化生活、人类科学和环境信息等学科来构筑新的设计学科,逐渐使设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普遍的社会服务。从设计服务与设计教育的关系来看,处在市场竞争的设计服务工作是一个以商业目的为核心的复杂繁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劳动过程,它的终极目标是获取经济利益。然而,设计教育并非直接达到设计服务的终极目标,它所考虑和关注的问题是复杂和全面的:市场需求、教学机制、授业解惑、科研成果等,而它未来的走向和轮廓并不明晰,这需要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足够的耐心、责任心和热情。持续发展的市场更需要有成熟运转机制的设计教育,需要有不骄不躁的教育态度和开拓性的科研目标。设计教育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市场需求是设计教育调整、改进的动力,同时,市场也会带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设计教育的侵蚀。市场在某些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表象、显性的东西,而教育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所以,设计教育超然于市场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这就告诉我们,设计教育面对社会、面对市场不是被动和肤浅地成为市场的“培训中心”,而应该面对市场进行透视,对设计专业技能的适应性进行调整,在适应市场的同时对市场应有引导和推动,使市场向着更高的层面发展。把设计实践放在设计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模式。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前导和基础的经济现代化的时代,它强调“无重量”的智力资源成为经济成长的基础,以知识的扩张和科技的更新作为提高的主要生产力因素,引导并推动社会所有行业实施内涵型经济成长。知识经济使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变革,通过信息网络使劳动资源更加合理,把原来需要多种“工序”完成的工作用直接的方式加以操作,从而提高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化程度和契合程度。设计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表现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些基本特征,这就要求设计教育在适应市场的同时要有新的概念,发现新的可能,创造新的价值。设计教学的重点要由技术和知识的传授转向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引导与启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合上应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使学科之间形成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多元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设计专业的特点,教师往往担任着两种不同的角色。面对市场,他是设计师也是参与者,在市场和学生之间应有角色转换的意识。市场需要实际操作,实用性强,这又往往带来对事物认识的局限,学校教育则需要从一定的高度来看待市场,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过于“实用”,那样必将导致教育的滑落,有悖于设计教育的创造价值、创新思维的理念。教育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好途径,是人类再发展的需要,它承载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永恒价值的探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时时被一些超功利的因素诱惑着,以批判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改造着自我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发展意味着超越“现在”和构想未来,人类文化的传承就是由无数这样的超越和构想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是当代文化的最好体现,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面貌。面对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适应社会的时候,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设计教育当是使设计者成为有知识和责任于一身的精神复合体,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这也是中国设计教育的未来和目标。参考文献:[1]田自秉著.工艺美术概论.[2](英)弗兰可?惠特福德著,林鹤译.包豪斯.[3]设计史.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4]王受之编著.世界工业设计史略.[5]荆雷编著.设计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作者系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责任编辑: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