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语文典型考题精选及解析爱智康高中学科部董瑞瑾老师一模已经近在眼前了,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一模考试查缺补漏,并在复习的同时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点框架。为了让同学们提前感受一模考试语文试题的难度,也为了让同学们尽早进入备考状态,董老师给大家整理了2018年语文一模考试的经典试题,并附上解析。同学们要认真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邃于文邃:精深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向方:遵循正道C.群疑豁如豁如:晓悟,明白D.而比年以来比:等到答案:D解析D项,“而比年以来”,“比”是近、靠近的意思,比年,即近年来。(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悦而忘其归也而又惜其晚也B.当道者往往叹息故与先生游者C.士之有志者用之者何如D.士风渐以不振因书以为别答案:B解析B项,两个“者”都是代词,意思是“的人”。A项,前一个“其”表强调的语气词,不译;后一个“其”代词,指机会。C项,前一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不译;后一个“之”代词,指他们。D项,前一个“以”连词,不译;后一个“以”是介词,把。(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答案:A解析A项,句中“摧抑顿挫“,不得志的意思,没有得意的意思。(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答案: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解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该句中,“夫谔谔非幸也”是判断句,中间要断开。“彼不为”“而此为之”前后分句各有主语“彼”“此”,且是陈述对待天下事的两种态度,并列关系,中间要断开。“倡者一人”“随者十人”结构对称,分句各有主语,中间要断开。【评分标准】“/”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四处得2分,全部断对得3分。(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答案:C解析C项,“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此项内容。只是感慨士大夫们取得功名之后就忘本了,风气渐渐衰颓。并非“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6)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答案:博学多才/奖掖后进/忧国忧民/高瞻远瞩/泰然自若/风神潇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答题范围是第二段,要求用三个熟语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先阅读理解第二段内容,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形容词以及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情来概括。“自负瑰玮”表明他有才华;“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表明他奖掖后进;“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表明他忧国忧民;“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表明他高瞻远瞩;“揖让进退自若也”表明他泰然自若。【评分标准】从不同角度作答,写对一个得1分。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案:先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践行以前的想法,会对国家大有裨益;先生能以一人之力引领更多同道之人扭转士风颓靡的局面,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答题范围是最后一段,最后一段译文:当初,先生和我议论天下事,我总是对先生充满恭敬,又对所论之事深有感触。我认为当权者如果都能像先生那样以天下为本心,国家就可以太平无事了,然而先生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如今先生有机会了,能够按照以前所说的那样去做,(带来的效果)就好像饥渴的人有了饮食一样。迎合世俗的人恭敬顺从(不敢直言),持守公正的人直言争辩。直言争辩,(对于个人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天下的事,那个人不做这个人做,一个人倡导,十个人跟从,那么本来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如此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君子又认为这是世道莫大的幸运。所以我说先生(如今中举赴京会试)不能算晚,像先生这样可以说是真的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即使很早就得到了高官显爵,但每天在朝廷中一味地顺从,不敢争辩,我不认为他是真遇。于是写下这篇序文作为与纯甫的赠别。【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视合理程度给分。二、古诗词鉴赏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D.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答案:C解析C项,“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曲解诗意。颔联的意思是,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没有对世态炎凉批评之意。(2)“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B.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吴融《华清官二首·其一》)C.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D.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石柔《绝句》)答案:A解析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A.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并没有明显的对比双方,作者只是表达自己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情有独衷。(3)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答案:参考示例《燕子来舟中作》: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表现了万物皆可亲近、皆是朋友的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艰难处境中,杜甫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为此宁可独自承受苦难与不幸,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大爱情怀。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分析其“民胞物与”的思想。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民胞物与”的思想的内涵,题干中有阐述。然后整体理解本诗的内容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供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燕子来舟中作》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诗歌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有对弱小的燕子的关心和怜悯,燕子居无定所,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能表现对万物是朋友的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本身处境艰难,不自悲自怜,反想到如何让“天下寒士”“得广厦千万间”“俱欢颜”,他心忧他人,能体现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的思想。【评分标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能自圆其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也是冬天,也是春天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②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