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仁修身圣者之道——《论语》十则品读什么是“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己及人博爱众生克制私欲以礼自律仪容庄重态度恭敬做事认真讲究信用将心比心成人之美……“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如何成“仁”一、注重学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学知如何成“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学”含有更丰富的内容。首先,它包括对个人在为人处事上的道德要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其次,它包括各种文化知识和文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学为目的,则如何来学?1、“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慎于言”的原因其一,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一个人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亏了。如:“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其二,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如:“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其三,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即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而花言巧语适足以败坏德行:“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2、“就有道而正焉”学为目的,则如何来学?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亲近有德行的人,远离没有操守的小人,这样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自己犯了错误,也知道应该怎样改正。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言行,日积月累,就像雕琢、打磨玉器一样,终会成器。学为目的,则如何来学?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欲成仁,需有好学之心,良好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成“仁”二、注重志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欲成仁,需有坚定的志向。如何成“仁”三、注重道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成仁,需有安贫乐道、弃荣华而取义之心。如何成“仁”四、注重襟怀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欲成仁,需有坦荡豁达的胸襟。如何成“仁”五、注重礼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欲成仁,需以礼约束。“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如何成“仁”六、注重自律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欲成仁,需有自律之意识,则能保护身体,平稳心境,怡养性情。达到的境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进德修业完善自身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随和的人做一个守礼的人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做一个踏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