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建筑隈研吾建筑思想简析负建筑是隈研吾提出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建筑风格。为了抵抗庞大而特立独行的建筑体,把建筑归隐于环境当中,并与特定的环境相连接的建筑。运用各种建筑设计手法,使建筑融入场所,最终成为与环境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建筑。在我看来,隈研吾是一个自然的建筑师,他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连接的建筑,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负建筑我想让建筑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现象,随着气候、季节、地点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在不同人眼中,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移动速度中,都能够有对建筑不同的感受。——隈研吾隈研吾“负建筑”建筑思想的实施原则:一、隙间为家——使用栅格二、微粒化构造方式三、利用各种材料负建筑马头町广重美术馆1材料运用:隈研吾采用钢结构的主体,在钢结构上覆盖一定模数关系的杉木条,在栅格中夹透光材料。2达到的效果:以这种复合的栅格化处理,使得一天中,阳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富有韵律的投影。顺着阳光望去,能够感受到杉木的自然肌理,逆着阳光望去,颜色尽失。3建筑手法:隙间为家,运用栅格。4建筑思想:建筑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隙间为家负建筑马头町广重美术馆银山温泉公共浴场1处理手法:朝道路一侧的外墙上采用格子窗的细部处理。内外两层格子窗可以各自滑动,创造出开、半开、闭合等多种效果。2材料的使用:隈研吾把这两层格子窗分别用木制和乳白色丙烯树脂制作,通过格子窗的滑动,将各种不同质感的光线引入室内。更衣室的木框架墙上全部糊上瓦垄纸,室外光线就能通过外墙双层格子窗直投入更衣室中。透明的丙烯树脂板经过磨砂处理后,变成乳白色,因此控制了透光率,使光透过之后变得相对柔和与不经意。负建筑银山温泉公共浴场3建筑效果:轻盈排列的竹子栅格像是帘子,把空间柔和的分割,创造出“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的空间氛围。4光影关系:竹子格栅使光影效果更加柔和,多重的光在弥蒙中透出,产生一种特殊的氛围,让住客能在此地得到心身的放松。在咖啡厅出的栅格把自然光多重打散,最终以柔和漫射的状态传递进室内银山温泉公共浴场负建筑高崎停车场——让建筑成为一个变化的现象新干线通过高崎站时,建筑物首先作为一个很大的体块出现在前方,栅格的侧面重叠出现;接着下一个瞬间,当停车场与新干线车窗平行时,栅格与视线方向重合,显现出停车场的主体轮廓;再接着下一刻,新干线开动,停车场就成了一个暗褐色的体块。栅格外立面设计,以一种灵动的姿态,随着速度与距离的改变,呈现不一样的形象。负建筑高崎停车场隈研吾说:“我希望创造一种像飘动的微粒一样的状态,与这种状态最接近的东西是彩虹”弗拉基米尔•贝罗戈洛夫斯基将这种思想归纳为:“ereasingtheobject,然后是ereasingthearchitecture,最后是breakingarchitecture.”“消除客体”,是为了让建筑融入环境,把环境作为客体而不只是建筑。“消除建筑”是为了消除建筑这种庞然大物对环境的影响。微粒化建筑负建筑莲屋——材质1材质使用:在莲屋的设计中,石头被设计得如此轻盈而让人难以分辨其材质。为了达到石头轻盈的粒子化效果,隈研吾把镶在相同尺寸钢板的石材,运用锁链做悬吊的方式悬吊起来,短小的金属板锁链般地连接起来,兼能具备抗震、抗强风的性质。2建筑效果:把石头轻盈的屏蔽放置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将两者柔和的连接起来,是隈研吾的初衷。负建筑莲屋金山城堡博物馆金山城堡博物馆陶瓷云负建筑对于材料的运用,首先他怀有一定的热爱之情。他排斥现代建筑中,运用现浇混凝土的方式建造房子,材料只是沦为装饰材料被运用。有对地方自然材料的运用:木、竹子、土、石头、稻秸草、砖、和纸等的运用,也有对现代工业材料:玻璃、PC、塑料、铁的运用,可谓相当多元化。如果硬要使用传统技法去营造自然素材的话,是不能适应现代的要求。唯有采取折中的结构体系,才能拯救自然素材。材料的使用负建筑在涉谷车站——新技术的运用采用云状的玻璃产生现实与虚幻的错觉,从而消除建筑的界线。1陶瓷印技术:隈研吾尝试用数码相机把云朵拍下来,运用陶瓷印的技术把其印在玻璃上,云朵是白色的,然后相隔6mm夹一灰色的玻璃,然后再在最外面6mm的地方放置透明玻璃。三块分别相距6mm的玻璃,在阳光下能产生特殊的效果。2视觉效果:随着行者视点的变,或是看到真正印刷的云,同时也能看到天空映衬在玻璃表面上的云。同时,组合玻璃由5种云块按一定的规律随机搭配,变化多端的立面随之出现。负建筑涉谷车站负建筑竹屋1因地制宜:不去人工修整地基,而是把竹屋直接摆放在建筑用地的陡峭斜坡上。使建筑的底部呈弧形,能和高低起伏的地面吻合。被称为“长城样式”2材料使用:竹屋的建筑可谓是对竹材这种材料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使用6cm左右的竹子,以12cm间距排列。考虑到竹子本身易破裂的特性,就在竹子内部填入钢筋、浇注混凝土,来增强竹子本身的强度。3效果:竹子建筑比混凝土的墙体来的亲切的多,竹子在室内的隔断像竹帘似的,隔而不断。隈研吾说:“我探究的是一种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产生的建筑模式。”即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