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二讲领导的心理品质及能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讲领导心理什么是领导?领导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的心理影响,从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活动的过程。领导是协调人。如何选拔领导?西方采用评价中心技术:文件筐测验(公文测验)和群龙无首讨论会。领导者的心理品质特质理论(TraitTheory)认为某人能成为领导者是具有超越他人的某种人格特征。现代品质理论从动态角度研究领导者的品质特征。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领导者需要:(1)高超智力。威廉姆斯(Williams,1982)通过15年研究发现,领导者的IO通常在120-135之间,至少在115-119间。(2)情绪上的成熟。(3)激励作用。(4)有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领导欲望和影响力。一、人际关系的能力管理实际上是建立人际间的良好关系,齐心协力实现管理目标。罗伯特.卡茨认为有效管理依赖三种能力:技术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观念性能力。技术能力最实在,最易了解,人际关系能力须在人际交往中培养,观念能力对上层领导特别重要,是制定政策、解决问题和发展方案的基础。1、社会关系是集团与集团的关系,带有非个人色彩。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心理的关系。靠心理力构建,即认识上的共识、感情上的共鸣、需要上的互补、态度上的诚意及人际信任与责任。2、社会关系决定和调整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直接表现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通过人际关系对个人发生影响人际关系理论1、印刻现象印刻指有机体在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早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现象2、本能论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能,是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是人类祖先形成的生存能力遗传给后人。3、强化理论认为人际吸引是学习的反应和结果。伯恩用刺激-感觉-反应模式予以解释。4、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认为,在人际交换中人们付出成本,得到报酬,报酬减去成本即利润。人们希望在交往中得大于失。5、人际关系的观念理论柯维归纳为:(1)利人利己(2)损人利己(3)损己利人(4)两败俱伤(5)独善其身中国人际关系是人情、人伦、人缘三位一体的结构构成。霍姆斯对人际关系的描述约翰亨利现实中的约翰现实中的亨利自我意识中约翰自我意识中亨利亨利心目中的约翰约翰心目中的亨利人际关系吸引规律1、外貌吸引2、相似性3、需要互补4、喜欢回馈5、时空接近6、能力崇尚阿伦森的实验结果条件喜欢否定-肯定+7.67肯定-肯定+6.42肯定-否定+0.87否定-否定+2.52人际吸引的个人品质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1968)列出555个描写人的形容词,让大学生选择,结果如下:最受欢迎的依次是:诚恳诚实理解忠心可信赖可依赖聪明关怀细心体谅热忱。最不受欢迎的依次是:欺诈稀奇古怪恶意残忍不诚实不真实做作不可信赖冷漠贪得无厌。一、什么是人际冲突沙莲香认为:“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甚至争斗关系”。布瑞克和凯利区分了3种冲突:(1)特定行为上的冲突(2)关系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3)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多伊奇把冲突分为5种:(1)平行冲突(2)错位的冲突(3)错误归因的冲突(4)潜在冲突(5)虚假冲突三、冲突的过程1、冲突潜伏阶段2、冲突知觉阶段3、冲突外显阶段4、冲突结果阶段四、冲突的原因一是对稀有资源的竞争;二是需要或价值观、行事、做事风格等不同;三是归因;四是报复心理;五是信息沟通不流畅。对自己的关注竞争对他人的关注妥协回避合作顺应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沟通种类:1、口头与书面沟通2、正式与非正式沟通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人际沟通特点:1、信息传递和接受的双方具有主动性。2、沟通双方需要掌握统一的编码和译码体系3、会产生特有的沟通障碍。人际沟通能够满足人的三种社会需要:互助需要、影响他人的需要和表达感情的需要。最有影响、引用最多的模式是申农和韦弗(1948年)的信息传递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沟通过程至少有5个必需成分:信息流、发信者、通道、接受者、目的。柏恩的PAC分析理论P(父母)以权威、优越感为标志,A(成人)以客观理智为标志,C(儿童)以服从、任性为标志。在一般情况下,成人心理状态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成人的刺激往往引起对方作出成人反应,使人际互助的关系持续下去。所以,在交往中人们应处于成人状态,一起摆脱P的专断,C的冲动。人际关系的测量一、社会测量法(莫里诺首创)(1)设计问卷(2)资料整理有矩阵和靶形图两种二、参照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创立)(1)群体成员互评(2)准备一个大信封(3)看10%的人的评价该法不适合有较多交往,感情维系为重的团体。人际关系钜阵被选者选者ABCDEF选择数A3213B3213C2133D2133E3213F122总计1167360人际关系的改善1、注意克服人际知觉中的偏差(1)首因效应。指与他人接触时,最初得到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作用最大。(2)近因效应。指与他人接触时,在时间与空间上距知觉最近的信息,给人印象深刻。(3)刻板印象。指个体对某类事物有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4)投射作用。指知觉者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其他人身上。(5)宽大作用。即个体在评价他人时,积极肯定的评价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人际关系的改善2、感受性训练法训练人们学会洞察别人的感情、反应及观念,学会分析自己的心理经验,提高人际关系的敏感性。3、角色扮演法模拟某些现实场面,通过人们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处理问题,了解别人的感受、需求,改善态度,建立和谐关系。4提高沟通能力(1)评价沟通状况(2)评价沟通方式(3)拟定改进方案对自己的沟通情况进行评估对哪些沟通情境感到愉快?对哪些情境的沟通感到有心理压力?最愿意保持沟通的对象?最不喜欢与哪些人沟通?能否经常与多数人保持愉快的沟通?是否常感到自己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是否常常误解别人,事后发现自己错了?是否与朋友保持经常性联系?是否经常懒得给别人写信或打电话?等二、胜任角色的能力社会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是占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个人应尽的权利和义务。(1)根据角色形态:理想、领悟和实践角色。(2)根据角色规范:规定性和开放性角色。(3)根据角色是否计算报酬:功利性和表现性角色。(4)根据角色获得方式:先赋和自致角色。角色的认知何为影响力?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力量。1、权力性的影响力。由职位权力决定。被影响者表现为被动、服从,对心理与行为激励有限。2、非权力性的影响力。表面上无明显的约束力,但常常能够发挥强制性影响力所不能发挥的约束作用。被影响者表现出顺从和依赖,内在的号召力。如何胜任扮演的领导角色1、了解组织和群众的角色期待2、合理使用权力性影响力3、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4、正确解决角色冲突三、说服的能力态度指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系统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心理成分1、认知2、情感3、意向与几个有关概念的关系1、意见。通常认为是用语言表示的态度。2、偏见。一种非善意的态度。3、信念。是认知和情感成分特强的高层次态度体系。4、价值。态度核心是价值。价值是指态度对象对人的意义。G.Allpoer等人认为事物主要有6种价值:经济、理论、审美、权利、社会、宗教价值。态度与行为行为是个体的外显活动反应。影响态度和行为一致的因素:1、行为的自动化程度2、自我意识水平3、自我监控能力4、态度的习得过程态度形成理论凯尔曼(1961年)服从—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认同—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要求一致。内化—个体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信息理论一、影响说服者的说服力的因素1、可信度2、意图3、差异4、畏惧感5、信息传递结构二、被说服对象的特点1、信念强度2、人格特征三、情境因素1、预告(警告)2、重复认知协调理论生理上人有维持身体内环境成协调状态的需要;心理上人有维持认知信念与态度体系均衡的需要。个体的行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认知系统的内部协调。当认知结构不协调时,会产生改变不协调的心理压力,这个压力就是态度改变的内部原因。菲斯汀格认知失调论认知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知到行为。认知关系分为:一是认知成分之间无联系;二是认知成分之间有联系。可能协调或不协调。失调量取决于认知成分对个体的重要性的函数;认知体系中引起认知失调的认识成分的比重多少。减少失调的办法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2、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便较合理解释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3、改变态度,使之符合行为。认知协调理论归纳起来有三层意思:认知矛盾不可避免;认知矛盾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因而认知因素具有动力作用;认知不协调的结果,总是指向消除矛盾,减少失调。态度的测量一、总加量表法R.A李克特(LiKert,1932)所创立,量表由20个以上问题组成。测量程序:(1)拟定调查问题;(2)要求被试自我报告态度等级。(3)整理结果。二、社会距离尺度法(社会距离测量)美国E.S布加达斯(Bogardus)创立,了解种族之间的社会距离。用了7个陈述句测定种族之间的亲疏程度。社会距离测量表可以结亲1可以作朋友2可以作邻居3可以在同一行业共事4只能作为国民共处5只能作为外国移民6应被驱逐除境7三、投射法即通过分析人们对某个社会刺激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四、行为观察法五、生理反应法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