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药物应用护理概论重点掌握的内容•药物、药理学与药物应用护理的概念•药物的分类•护士在药物应用中的职责第一节绪言一、药理学与药物应用护理的概念(一)药理学与药物应用护理的概念2.药理学的概念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3.药物应用护理的概念药物应用护理则是以药理学基础理论和技能为基础,结合现代护理理论,阐述临床药物应用护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指导临床护理合理用药的一门学科。(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的科学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2.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三)药物应用护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用法、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和用药护理等。主要研究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如何以人为对象做到合理用药,按照护理程序作好用药护理工作,保证发挥药物的最佳效应,防止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四)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概念1.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物。2.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处方药1.用药前(1)要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用药史,尤其要了解病人的药物过敏史。(2)要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尤其要了解病人是否有药物禁忌证。(3)要了解病人辅助检查有关的结果,特别是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心电图检查、血常规及电解质紊乱等。(4)要熟悉药物的药理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用法、相互作用和禁忌证,理解医生的用药目的。如对医嘱有疑义,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二、护士在药物应用护理中的职责操作前检查操作中检查对床号对姓名对药名对药物剂量对浓度对药物用法对用药时间操作后检查2.用药时(1)要根据病人的用药目的,指导病人正确用药。(2)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原则,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3)要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做好记录;应主动询问和评估病人有无不适反应,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4)要加强与病人的心理沟通,缓解用药时的紧张情绪,增强病人坚持用药,战胜疾病的信心。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向病人说明和解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使病人在心理及生理上有所准备。护士的“三查七对”•“三查七对”是护理工作中必须注意的,主要是针对病人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制度,减少操作差错。•三查:备药前查、备药中查、备药后查。•七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据说现在又改进为“四查十对”了,分别多了查医嘱,对年龄,批号,有效期。输血的主要步骤•“三查八对”主要指为患者输血时需掌握的步骤。•“三查”即查血制品的有效期、血制品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即病人的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试验结果、血制品种类和剂量。•输血前的“三查”、“十对”“三查”是: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十对”是: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的种类、血液的剂量。3.用药后(1)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病人的病情变化,观察药物是否发挥疗效。(2)根据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作出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3)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强调必须严格执行医嘱,禁止擅自调整用药方案,使病人能够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及疗效,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常用剂型一、液体剂型1、溶液剂2、糖浆剂3、注射液4、汀剂5、气雾剂6、滴眼剂•二、固体剂型•1、片剂•2、胶囊剂•3、散剂•4、颗粒剂•5、膜剂•6、软膏剂•7、栓剂一、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三)药物的作用机制第二节药物应用的基本理论(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分类:兴奋作用抑制作用概念:1.兴奋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如腺体分泌增加。2.抑制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为抑制作用,如肌肉松弛。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概念(1)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如酒精皮肤消毒等。(2)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机体相应的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如口服阿司匹林产生解热镇痛作用等。(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概念(1)直接作用又称原发作用:是指药物在所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如强心苷能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此作用为强心苷的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又称继发作用:是指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他作用。如强心苷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此作用为强心苷的间接作用。3.选择作用(1)概念多数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作用特别明显,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此为药物的选择作用或选择性。(2)特点药物的选择作用是相对的,随给药剂量的增加,其作用范围逐渐扩大,选择性逐渐下降。如尼可刹米在治疗剂量时可选择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剂量增加,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甚至引起惊厥。强心苷毛果芸香碱4.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1)防治作用:分类: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概念:预防作用是指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如小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缓解症状或消除病因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①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素(抗菌药)②对症治疗:治标:改善疾病症状(发热的治疗)(2)不良反应:药物应用时出现的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称为不良反应。①副作用:治疗剂量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②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积蓄过多(三致)三致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③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接触致敏原)④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⑤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⑥特异质反应:特异质患者对某些药物的反应⑦停药反应:患者长期使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发生病情恶化。1.受体的概念①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中,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并通过信息传递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②配体与药物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内源性和外源性)受点:受体上能准确识别并特异性与配体结合的特定部位,也即配体结合位点。(三)药物的作用机制受体的特性:①饱和性:数量有限②特异性:有选择性③可逆性:可被置换④高灵敏度:低浓度可产生高效应⑤多样性③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在活性A.激动药:亲和力高,内在活性高。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B.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微弱的效应力药物C.拮抗药:阻断药,亲和力高,无内在活性,无效应力(2)受体的调节•概念在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受体的数量、分布、亲和力和效应力发生变化,此为受体的调节。•分类受体脱敏(向下调节)受体增敏(向上调节)(3)受体的调节•受体脱敏或向下调节在长期使用受体激动药时,可使相应的受体数量减少,敏感性降低。•此是导致药效降低,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受体增敏或向上调节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时,使体内相应受体的数量增多,敏感性增强。•此为造成某些药物停药后出现反跳现象的原因。2.药物通过其他机制产生药物作用(1)改变理化环境:如使用抗酸药中和胃酸治疗消化道溃疡。(2)影响酶的活性:如新斯的明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骨骼肌的兴奋作用增强。(3)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如铁剂可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4)影响生理物质的转运:如麻黄碱可促进交感神经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而产生平喘作用。(5)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如利多卡因作用于心肌,阻滞钠通道,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6)影响核酸的代谢:许多抗癌药通过影响DNA和RNA的代谢产生抗癌作用。(7)影响免疫功能: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可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8)非特异性作用:有些药物并无特异性作用机制,如消毒防腐药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因此只能用于体外杀菌或防腐,不能内用。(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12被动转运主动转运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1.被动转运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①简单扩散,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分子量小(200以下)、脂溶性大,极性小(非离子型)药物较易通过,离子型难以通过。②易化扩散,药物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依靠载体有竞争性和特异性③滤过,直径小于膜孔(分子量﹤100)水溶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动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的特点为:①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②不需要载体。③不消耗能量。④分子量小的、脂溶性高的、极性小的、非解离型药物易被转运,反之不易被转运。2.主动转运是指药物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主动转运的特点有:①逆浓度差转运,②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③消耗能量;④具有饱和性;⑤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药物的体内过程(药动学)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二)吸收1.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2.影响吸收的因素①药物因素:理化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②机体因素:吸收环境、吸收部位等3.各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①胃肠道给药(口服)A以被动扩散从胃肠黏膜吸收,主要是小肠B分子量小,脂溶性大,非解离型易吸收C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有些药物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减少,药物效应下降。活性药物大多数无活性药物极少数门静脉酶无活性或低活性物活性药物活性降低产生活性②注射给药静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等避免被破坏,起效快③吸入给药,气雾剂、粉雾剂等经肺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治疗鼻咽局部疾病④皮肤给药,膜剂,贴剂,膏剂等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三)药物分布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的过程。影响包括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②饱和性③竞争性④可逆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甲状腺,钙骨骼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脂溶性或水溶性小分子易透过血管壁5.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胎盘屏障血脑屏障(四)生物转化1.药物在药物代谢酶作用下,结构和药理活性发生的改变2.方式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第一相反应第二相反应3.药物代谢酶(专一性和非专一性)①肝药酶,是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②专一性酶:对特定基团。例胆碱酯酶4酶的诱导和抑制(五)排泄1.肾,主要排泄器官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分泌肾小管的重吸收2.排泄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其次是肺、胆道、肠道、唾液腺、乳腺和汗腺。(六)药物的消除和蓄积1.药物的消除概念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在体内逐渐减少消失的过程,它包括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类型:(1)恒比消除又称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比例进行的消除。大多数药物的消除属于此种类型。(2)恒量消除又称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多数药物当用药量过大,超过恒比消除的极限时,机体以恒量消除的形式将药物自体内消除,当血药浓度降低后则转为恒比消除。2.药物的蓄积•概念反复多次给药后,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使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增高,称为药物的蓄积。三、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一)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剂量的概念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剂量与作用的关系(量效关系)示意图无效量:用药剂量过小,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不出现防治作用剂量。最小有效量:随给药剂量增加,开始出现防治作用的剂量。最大治疗量(极量):给药剂量继续加大,直至出现最大治疗作用的剂量。治疗量:从最小有效量到极量之间的用药剂量。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继续给药,血药浓度继续增高,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常用量:在临床用药时,为了使疗效可靠且用药安全,常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些,比极量小些的剂量,此剂量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