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入蜀后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240余首。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诗歌在创作上各体兼工,风格沉郁顿挫,被后人称为“诗圣”。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期主要经历作品读书壮游时期(35岁以前)712-745游历吴越齐赵,赴洛阳应举不第。后在洛阳遇李白结下深厚友谊,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望岳》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746-755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756-759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直言进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月夜》《春望》《哀江头》“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759-770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课外经典句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赠花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文题解说:蜀相,指三国时代诸葛武侯丞相。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丞相。通过怀念“蜀相”赞扬了“蜀相”的高风亮节,也抒发了自己身处国难、功业无成的痛苦情怀(“泪满襟”)。背景解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泰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在这期间杜甫仍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在当时安史之乱还未曾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杜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定居后第二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肃穆寂寞;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探究鉴赏: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讲讲“映阶,隔叶”一联里哪两个字跟此闹字最为相近,为什么?“自”“空”跟此境界最密切。映阶碧草春、黄鹂隔叶鸣,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所含之情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动听,可为谁而叫呢?由此二字使人顿生出“感物怀人之意”。3、颔联“自”“空”二字有何妙处?试作分析。这一联貌似写景,实乃抒情。着“自”“空”二字,则对祠庙荒凉、世人逐渐冷落前贤之慨叹,对哲人远逝、荒庙空存之怅惘,跃然纸上。故历来被视为即景生情之佳句。“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九)4、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写刘备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5、本诗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本诗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诗人借以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1、借景抒情。抓住祠堂的典型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此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仰慕英雄的特定心情。艺术特色:2、“沉郁顿挫”的风格。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沉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杜诗之五岳阳楼,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西城上。本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冬。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文题解说:写诗背景自安史之乱后,诗人流离失所,长期漂泊于西南一带。自大历三年(768)正月,诗人从夔州出峡,漂泊江湘一带,至此邂逅心仪已久的岳阳楼。登楼眺望,触景生情,忧从中来。于是,这首有着宏阔气象的借景抒情“登楼诗”于该年冬诞生了。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领悟本诗的思想感情。自主赏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颈联写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沉郁之叹)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写当时吐蕃侵扰西北边疆,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国难家仇,忧国忧民,因而悲从中来。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比较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1、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2、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