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3、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共同领悟词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悼鲁迅》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今天我仿照这个句子写了一段话:没有英雄出现的时代,是历史上最落寞的时代;有了英雄却不知道尊重、选拔和重用的时代是没有希望的时代。南宋就是这样一个出现了英雄却又扼杀了英雄的时代。我想,宋代的统治者如果能重用那些忠臣英雄的话,宋朝就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缺钙的王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既是英雄又是词人的辛弃疾的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进这位爱国英雄的内心世界。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三、解题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四、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2五、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3、听老师范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4、生尝试着带着感情齐读。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秋江、远山、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站在高处,面对浩渺的江水,很容易引发人的思绪。你想起了哪些文人曾经对此发出自己的千古之叹?。明确:苏轼站在赤壁古战场,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站在江边,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故国沦丧的痛苦)(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3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故乡难归的苦闷)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壮志难酬的悲愤)※既然是登高临远,就一定会涉及一样事物——栏杆。请同学们看两组诗句: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②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觉得这位流泪的英雄会“凭栏”还是“倚栏”呢?明确:“凭栏”需两手抚栏,直立远视,读来充满慷慨激越之气,悲凉壮阔之情。“倚栏”则身体重心全凭栏杆依托,给人一种娇弱无力之姿,读来令人愁思如海,九曲回肠。“凭栏”更能传达出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后产生的慷慨悲壮、悲凉壮阔的情感。“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知己难觅的孤独)5、全体女生朗读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二)分析词的下片1、全体男生朗读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42、师:词人对这些人各持什么态度?张翰——乐于归隐反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正桓温——叹时光流逝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抗敌复国的雄心)(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年光虚度的苦痛)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用典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七、背诵这首词八、课堂总结《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有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我认为这句话并不适用于真正的英雄,因为真正的英雄就如同沙漠里的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他们的身影虽然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其光辉的形象、高尚的品格却永远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在这里让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感谢他让我5们体会到了失意而不失志的人格魅力。最后让我们高声诵读这首流传千古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对这个伟大灵魂的敬意吧!九、作业课后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板书设计: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张翰许汜恒温动作用典写景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故国沦丧的痛苦故乡难归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悲愤知己难觅的孤独抗敌复国的雄心年光虚度的苦痛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