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1-770)杜甫,字[],唐代著名诗人。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曾做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后人称杜甫为“”,他写的诗被人誉为“”。杜甫诗的风格是[]。子美诗圣诗史沉郁顿挫重温杜甫的作品:1、《望岳》2、《春望》3、《登高》4、《江南春绝句》5、《春夜喜雨》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江南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月夜》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他在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地名,在今陕西富县)守望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古代妇女梳的一种环形的发髻)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薄纱做的帷幔fūhuánhuǎng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在鄜州望月怀念自己。这是运用对写法来写,撇开自己从妻子入手,构思独特,思念变为双方的,思念更真切,感情更丰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这两句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好处?古典诗词“对写法”例说在古代表现思乡怀人主题的诗歌中,为了更好地表达思念之情,诗人们往往借助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明明在苦苦思念故乡、亲人,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举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三、四两句诗人蹊径独辟,想像兄弟们重九相偕登高、遍插茱萸时因感到少了客居在外的自己而倍生思念之情。这一写法,不仅有新意,而且把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意表达得曲折而浓郁。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四句,诗人笔峰一转,撇开自己,从千里外的家乡写起:“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另一种表现。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本诗中还有运用“对写法”的诗句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全诗前三联皆从对面写来,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尽含其中。两地望月,一样相思,“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深沉悲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问: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诗人说她“独看”呢?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未解忆长安”有哪两层意思一是说儿女年幼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说儿女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从“云鬟湿”“玉臂寒”,你能体会到妻子怎样的心情?形象地写出了妻子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而又忧心如焚的心情。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最后两句透露诗人怎样的心情和期望?卒章显志,表达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思考:你认为本诗哪些关键字词最能表达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之情?“独看”与“双照”。“独看”从妻子一面着想,也已蕴含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之意;“双照”既为“今夜”的“独看”感伤,也回忆往日的同看,并寄希望于不知何时的“将来”。此两词可说是对全诗主题表达起关键作用的诗眼。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朗读:1、感人至深的情感: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2、匠心独运的角度和章法: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时候,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诗句赏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苍松翠柏之茂盛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何处寻”中急切的口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诸葛亮的追慕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春色”“空好音”写出了祠堂周围的环境特点,请简单概括。“自春色”写春草茂盛之态;“空好音”写鸟儿鸣声婉转,但这些都没有人留意欣赏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冷落的环境,表达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心情。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此联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怎样的心情,试作分析。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西南。称颂、崇敬、仰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长使”:“永远使得”六出祈山,九伐中原,身死五丈原。“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怀抱?讨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所指何人?英雄诸葛亮诗人自己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的千古仁人志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遗憾与共鸣。抒发了诗人对普天下壮志难酬者深深的叹惋、感伤之情。1、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其间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和政治理想: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的深深敬意,对自己不能匡时济世而潦倒一生的深深遗憾。2、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天衣无缝。艺术特色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起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承描述景象凄凉冷落转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合壮志未酬痛苦伤感登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èróngxuānsìfú朗读欣赏写作背景: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全诗分两层。前一层先叙述登楼,后写洞庭湖雄伟壮阔之景观。后一层由景入情,抒发个人身世之感,及对战乱时世的深切忧虑。首联即紧扣诗题,点明登临之意。“昔闻”“今上”透露出什么信息?说明诗人早已对岳阳楼有向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残之年方得以登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颔联写登临所见。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水,浩浩荡荡,好像把东方的吴地和南方的楚地一分为二,连日月星辰都漂浮于湖水之中。洞庭湖恢宏的气象诗人博大的胸襟颈联写自己之凄苦情状。困顿潦倒、令人凄然这年,诗人五十七岁,迟暮之年却又患上肺病和恶性疟疾,重病缠身。眼前气势磅礴的洞庭湖景象如此广阔,而自己处境艰难,更显出自己的无助和渺小。尾联紧承上联,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本诗的最大特点:颔联写洞庭湖的意境十分宽阔宏伟。而尾联的博大胸襟又与颔联的壮阔景象互相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