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十版-议论文部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议论文部分议论文:基本知识点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证方式:立论、驳论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4、驳论的着眼点: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考核要求1.归纳文章的分分论论点点和中中心心论论点点。2.认知文章所用论论据据的的类类别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论证证方方法法和驳驳论论着着眼眼点点。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修辞辞手手法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樊迟、仲弓问仁(一)孔子及《论语》的基本情况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二)《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三)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爱人、克己复礼(四)重点字句:1、樊迟未达2、举直错诸枉3、富哉言乎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五)往年考题:(2005)下列作品中,属于儒家学派重要著作的有()A、《墨子》B、《论语》C、《庄子》D、《孟子》E、《老子》(六)练习:1、单选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A、《孟子》B、《论语》C、《孔子》D、《墨子》2、单选题:《论语》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A、艰涩深刻B、微言大义C、言辞犀利D、逻辑严密《老子》二章(一)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二)《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开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巨著。(三)老子文章的特点:1、语言朴素流畅;2、多用排比韵语,音调协婉,便于诵记;3、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四)本文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的对立统一來说明美和丑、善和恶的对立統一,揭示了事物都會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互相依存、联系在一起的。(五)重点词句:1、斯恶已2、天之道3、损不足以奉有余4、其不欲见贤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六)练习:1、《老子》,亦称()A、《南华经》B、《道德经》C、《山海经》D、《冲虚经》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自()A、《庄子》B、《论语》C、《墨子》D、《老子》晏子对齐侯问(一)《左传》:1、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春秋左传》2、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其书可以定为中国史学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3、以鲁国为主体,记载了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经济,堪称先秦叙事性散文代表作,是部优秀的文学著作4、区别:《左传》编年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杂史,《国语》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最早的编年体通史。(二)本文从国家政治角度,论证“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王,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不仅表明臣僚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王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启迪。(三)什么是“和”、“同”,两者的本质区别“和”:指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同”:指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认识的存在、发展(四)“和”与“同”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和”:指出对方不足,使其更完备,希望国君能把国家治理好“同”:曲意迎逢,依附国君,给国家带来伤害(五)本文艺术特点:1、双重比喻,反复论证2、说理形象,论证精辟透彻3、语言精当,富有哲理(六)往年考题:1、(2008年)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具有本质区别的一文是()A、《孟子·民贵君轻》B、《左传·晏子对齐侯问》C、《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D、《论语·孔子论修身》2、(2011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翻译:齐侯从打猎场归来,晏子(等候)在遄台侍奉(他)。3、(2007年)下列属于纪传体通史的著作是()A、《国语》B、《左传》C、《史记》D、《战国策》4、(2010年)我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A.《国语》B.《史记》C.《左传》D.《战国策》(七)练习:1、翻译: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2、多项选择:《晏子对齐侯问》一文的说理特点是()A、双重比喻,反复论证B、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C、说理形象,论证精辟透彻D、语言精当,富有哲理3、单项选择:《左传》的记事主体是()A、鲁国B、秦国C、齐国D、赵国4、单项选择:《晏子对齐侯问》一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A、举例子B、演绎法C、类比法D、归纳法5、多项选择:《晏子对齐侯问》引用《诗经》的句子是()A、民之所欲,天必从之B、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C、德音不瑕。D、君子和而不同。史伯对桓公问(一)《国语》的相关知识。(二)中心论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三)本文艺术手法(说理方法):1、对比法。把“和”与“同”对立统一起来,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先秦哲学中一对重要的矛盾范畴。2、类比法。多处运用了---譬喻,“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等运用联想力,找出与所要描写的对象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喻说明。3、理论论证。史伯不仅引用《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古训作为历史依据,更以大千世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作为理论依据,来论断专制统治的必然衰败。(四)重点词句:1、其:将2、弊:衰败3、殆:恐怕,大概4、裨:增益5、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6、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而专门喜欢同一。(五)练习:1、“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来自于()A、《晏子对齐侯问》B、《秋水》C、《召公谏厉王弭谤》D、《史伯对桓公问》大同(一)《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内容基本上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其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二)大同:平等和谐的理想世界(三)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因此,儒家向往的“大同”理想,正是对大动荡的混乱现实的一种强烈反拨。(四)重点词句: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大人世及以为礼。3、刑仁讲让。。4、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五)练习1、单选题:《礼记·大同》中与“大同“进行对比的是()A、大和B、小康C、小和D、小同2、(单选题)《礼记·大同》中使用最为突出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夸张C、排比D、对比3、(多选题)《礼记·大同》的语言艺术特点是()A、文章铺排扬厉,多用排比,气势宏伟。B、比喻手法的运用,语言形象生动。C、章法脉络清晰,首尾相应,环环相扣。D、用韵讲究,节奏感强。召公谏厉王弭谤(一)《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二)中心论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阻止老百姓开口,其危害性大于堵塞河流流动)(考出处)(三)本文艺术特色:1)语言深厚浑朴,精辟机警,寓于哲理性2)论说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和说理力。3)运用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四)重点词句:1、堪:忍受2、弭:消弭、制止3、阜:增加4、胡:怎么5、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6、防人之口,甚于防川7、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五)往年考题:1、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2008)A、《国语》B、《左传》C、《史记》D、《战国策》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3、《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史书,其体例为()A、纪传体B、编年体C、断代体D、国别体()4、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翻译:所以,善于治水的人,排除雍障之物,使河水畅流;善于治理国家、统治民众的人,引导老百姓讲话。(六)练习:《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说理特点有哪些?1)语言深厚浑朴,精辟机警,寓于哲理性2)论说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和说理力。3)运用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谏逐客书(一)李斯,秦著名政治家。(二)在本文中,李斯以秦国四代君主都以客卿致富强而成霸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证客卿并不负秦,秦国历来也不却客。还列举种种珍宝器物虽不产于秦,都能为秦王所用,与用人进行对比,说明用人与使物也理应统一。(三)全文处处交织着“昔与今”、“重物与轻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与益”、“已与仇”、“统一与亡国”等多方面的对比。一正一反,一利一害,两相对照,是非昭然。(四)重点词句:1、服太阿之剑:2、太山不让土壤3、弃黔首以资敌国4、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五)练习: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A、客商B、看客C、游客D、客卿2、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所采用的方法是()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对比法3、在()一文中,作者反复运用“昔与今”、“重物与轻人”、“利与害”、“损与益”、“已与仇”、“统一与亡国”等词进行对比论证。A、《谏逐客书》B、《留侯论》C、《进学解》D、《五代史伶官传序》4、谏逐客书》一文中所列举的辅成秦国帝业的客卿有()A、百里奚B、商鞅C、孙武D、张仪5、《谏逐客书》大量运用的句法是()A、双关B、排比C、对比D、夸张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批评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秦王所重的“外物”包括()A、色B、乐C、珠D、士E、玉7、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50),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回答:(1)这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这段话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这段议论的前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过秦论(一)贾谊,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二)过:指出过失(三)《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四)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五)本篇最大特点:用叙事说理(六)重点词句:1、不爱珍器2、奋六世之余烈3、余威震于殊俗(七)练习1、“过秦论”的“过”是()的用法。A、名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名词作动词D、名词作状语2、指出没有通假字的一组()A、非及向时之士也B、倔起阡陌之中C、鉏耰棘矜D、俯首系颈,委命下吏3、(多选题)《过秦论》中出现的对比有()A、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B、秦与六国的对比。C、秦与陈涉的对比。D、陈涉与六国的对比。E、孝文王和秦始皇的对比。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被誉为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