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背景截止目前,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372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等30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7项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另有1项列入联合国“优秀实践名册”,是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也是三类名录都有项目入选的少数国家之一。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也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1042项。大部分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建立。认定和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12294名,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完成了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共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达20亿字,拍摄图片477万张,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在16省建设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这种时间和空间因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勒勒车”,蒙古式牛车聚元号弓箭•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则将入选项目划分为十个类别: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营造技艺被归入传统手工技艺类)、体育竞技、传统医药和民俗活动。杨柳青年画线版滩头年画(门神)传统技艺的分类•一、工具器械制作(器械、仪表、乐器、日用器具)•二、农畜矿产品加工(制盐、制茶、酿造、制革、火药花炮、腌制、制香、制碱)•三、营造技艺(建筑、车船、桥梁)•四、织染与服饰(桑蚕丝织、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印染、服装缝纫)•五、编织扎制(竹编、草编、棕编、藤编)•六、金属采冶加工(采冶、铸造、锻造、装饰)•七、髹漆•八、家具制作•九、文房四宝(造纸、制墨、制笔、制砚、颜料)•十、印刷(雕版、木板水印、木活字)•十一、特种工艺(装裱、文物修复等)(一)、营造技艺的基本概念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成为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是指以木结构营造为核心的技艺体系,即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主要结合方式,以模数制为设计方法和以传统手工工具进行加工安装的建筑技术体系。国家级非遗营造技艺名录项目(28项,相关项目达35项)•1、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2、客家土楼营造技艺•3、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4、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5、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6、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7、石桥营造技艺•8、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9、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10、闽南民居营造技艺•11、窑洞营造技艺•12、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13、蒙古包营造技艺造技艺•14、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15、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16、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17、藏族碉房营造技艺•18、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19、雁门古建筑营造技艺•20、石库门建筑营造技艺•21、土家族转脚楼营造技艺•22、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阿依旺赛来)•23、羌族雕房营造技艺•24、甘肃河州白塔寺川传统建筑营造技艺•25、江西庐陵传统建筑营造技艺•26、乐平戏台营造技艺•27、赣南围屋营造技艺•28、扬州造园技艺营造是古代中国对建筑的称谓,即是一种行业的表达,也是一种人类生产活动的描述(如风水,武术,书法等)中国相关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达到38项之多,其中大部分均为民间传统技艺,即民居营造技艺。这些技艺虽然也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而日渐衰微,但很多项目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众所传承和延续,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其所蕴含的哲理和美学思想成为民族和地区的精神财富。一、何为是营造“营”,相近于建筑规划与设计,其中包括了选址相地、规划布局、功能设置、体量尺度等等。比如古村落的选址、规划(涉及时空观、宇宙观、自然观诸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村落中的广场、水口、廊桥等空间场所(包括其中所举行的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布局,构成了典型的文化空间;建筑的庭院、天井、形态、形式、色彩装饰样式的选择与优化等也都是“营”的重要内容。“造”指建造,包括选材加工,制作安装等,是具有技术内涵的系统工程。传统营造行业以木作和瓦作为主,集多工种于一体。在营建过程中,一般以木作作头为主,控制整个工程的进度和各工种间的配合。各个工种的工匠各司其职,在协调中保证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二、何为(营造)技艺(营造)技艺是建筑构思与设计得以实现的技术及其艺术表达,本身包含了多重内涵,包括通过训练后天获得的一种实现设计目标或任务的技能;为空间和造型需要而创造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完整的工艺系统;具有独特性或经验性的工巧和诀窍等。建筑风格和技艺密不可分的,风格往往是技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技艺本身其实就包含着技术与艺术这两个方面,因而技艺也可以界定为技术与艺术风格的统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技与艺的合一,这表现在结构与构造的完美结合,构造与装饰的完美结合,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为什么采用木结构木构建筑体系是中国传统建筑对原始木构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优点如取材方便,易于加工;缺陷如易糟朽腐烂、失火焚毁等。在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形成时期,自然与技术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加之中国的木结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建筑的防潮、防腐、通风、排湿等要求,并用院落形式将使用功能分解到不同的建筑单体中,克服了木构架受制于材料受力和跨度的限制,解决了单体建筑本身的体量不能建造得很大的问题。被社会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功能,使其逐渐凝结为一种稳定的建筑制度和文化形态。三、营造技艺特质(非物质,活态,无形)营造技艺与物质化的文物建筑不同,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它关注的对象是非物质的营造过程及其技艺本体,而不是作为技艺结果的建筑物。营造技艺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所谓无形也并非其没有“形式”,只是强调其不具备实体形态。传统营造技艺本身虽然是无形的,但技艺所遵循的法式也是可以记录和把握的,技艺所完成的成品则是有形的。营造技艺又称为活态遗产,即强调文化遗产在历史进程中一直延续,未曾间断,且现在仍处于传承之中,是鲜活的、动态的遗产。四、营造技艺的价值•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高了项目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遗产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包含诸多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子项和列入各省市自治区级的同类项目,申遗成功也促进了这些子项所在地对遗产项目的认识。•虽然中国传统建筑为中国民众所熟知,但其营造技艺的价值长期被忽视,该遗产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人们重新理解传统营造技艺的内涵和价值。对实现代表作名录宗旨的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助于世界人民认识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代表的东方古代建筑文化,在西方现代建筑主流之外发现不同的建筑方式和民族传统的多元性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看到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创造力,体会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营造合一、道器合一、工艺合一的重要特征,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重新反思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审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一、科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项目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一方面遗产中包含有大量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材料,这里既包括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化学、医学、建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如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同时,许多技艺类项目本身直接向我们提供了古代具有科学价值的思想、技术、方法,如天象观测与历法、金属锻造与加工、印染、烧制、酿造、印刷、营造、制药等等,至今仍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在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中,城市、村寨选址,建筑结构技术,模数设计与装配体系,防灾减灾措施等等都包含了深刻的科学原理。安全耐用,防灾减灾•技术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创造的手段、方法的总和,包括工艺、经验、材料、工具的系统知识,也包括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宜居便生的知识与技术措施。•室外暴露的木构件风吹日晒产生皱纹、裂缝、变形等,长时间则逐渐解体,强度丧失,这是由于木材表面和内层的木质纤维受干湿冷热影响,产生压缩与伸张应力交替变化,遭受重复的尺度变化而产生的结果。阳光紫外线和氧气产生的化学变化也是木材风化的原因之一。•古代工匠发明了对木材防腐处理的多种方法,如药剂法(浇桐油);浸渍法(放入醋酸铜、石灰水、海水、盐水、明矾水中侵泡,甚至开水煮进行灭菌处理);涂刷和油漆法(无机涂料中有赭石、土黄、白垩、土红等,朱砂、铅丹、石青、石绿、雄黄等,均含毒防虫。烟熏和焦灸表皮法。同时创造了地帐做法,形成一种复杂而精细的工艺,用以保护承重的木构件受力稳定并美观洁净。二、社会与民俗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大量伦理道德内容,诸如惩恶扬善、尊老爱幼、明理诚信、互助友爱、知足常乐等,对族群、民族的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起到重要的作用,维系着族群和民族共同情感体验和生活习俗,•贵州布衣族的“三月三”等少数民族的歌会,就对布衣族的民族亲和力、凝聚力就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在汉族地区关公信俗中关于仁义、诚信的广泛认同和倡导,对社会和谐与诚实守信有正面作用。•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关注、认同的行为文化、伦理文化、风俗文化等,很大一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征如社会性、群体性、共享性是个体在谋求社会认同中所要学会和遵守的,这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如借助建筑空间构成的文化空间)。门头装饰•古有“装点门面”之说,“门面”是指一般大门的外表。入口的大门通常为人们最易接近和关注的地方,细部处理多有点睛之笔。•位于门楣之上的门簪,原本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因旧时似妇女头上的发簪,而名门簪。大门既为一家一户出入之孔道,也是一家一族的颜面,古人们称脸面尤为门面,是必须加以装点而不能疏忽的。两枚门簪时,多见“吉祥“、”如意“等字样。门簪的图案,四枚者则多多雕刻四季花卉,如依春夏秋冬雕刻兰荷菊梅,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民间所言“门当户对”,其中“户对”即指“门簪”。这种说法使得门簪又具有了身份等级象征。•古人重视门第等级观念,在婚姻上更是如此,媒人在说媒时要先看这家人的门簪数量,然后再去找相同数量门簪的家人去说媒才行。不然就是“门不当,户不对”了。三、精神与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是“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致力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等。精神是在文化中抽象出来的与物质相对应的思想、智慧、信念、观念、意识、心理、气质、经验、情感的总和,民族精神是在世代传承和积淀下而形成的,反过来延续和不断再造民族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丰富多彩、形态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涵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节日中清明、中秋等,都是由民族文化承载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些民族精神和情感品性,不断化作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四、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众多类型如民间文学、手工技艺、表演艺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很多遗产项目本身都是非常典型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本身便具有审美功能。有些技艺项目如建筑、雕刻,烧造、织绣等,其产

1 / 10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