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1“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2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1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2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1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2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判决过程要真慎之又慎3)保民:与政权长治久安密切相关。特色: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对老弱孤幼的保护。后世影响:如家仁学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之一四、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1复礼与正名1)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礼的功能,社会各阶层依名分与地位而享权力尽义务。恢复周礼中的仪文形势和应有的精神实质。2)正名: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2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根本的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1)仁与礼的关系:把“仁”这一新精神贯注在“礼”的旧形式之中,纠偏周礼中文繁礼苛的弊病。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2)仁的社会学内涵:“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道德属性”“仁是在社会中的做人道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人”孔子的“爱人”与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指爱必须是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由亲而疏,由近而远。而墨子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指无差别的爱。“推己及人”是指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以类相推,将心比心。3“以政为德”的社会管理思想:1)养民与教民:养民惠民的途径:慎用力役,取民有度教化的手段:以身作则,以道诲人2)德与行:德化比行政更具优先性,原因:行政,法律起到教化不足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为政以德”思想:以德为政之本,把整治给道德化了,政治之对象在社会,更广义的社会功能,目的不仅在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五、孟子的社会思想孟子,名轲,邹人,居孔子之下的“亚圣”,提出“性善”“仁政”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突出贡献。1性善论1)人性善: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孟子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使人性所必然的,有了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内在根据,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臻于完善。2)人何以有恶:善根有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培养,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挂钩,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基本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视教育手段改变社会环境。2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1)仁政与王道:解决社会危机,行仁政之王道原因: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是战胜之道。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秩序的保证。人民久苦于虐政而期盼仁政。2)推恩与保民推恩之术: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保民:仁政的中心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保民之道在于顺民、安民、养民、教民。顺民是以民情民意为本,安民是指百姓安居乐业,教民是仁政的重要环节。3)制民之产:指的是要使人民有一定的财产。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养民惠民的措施:正经界——恢复理想中的井田制;裕民生——农副业生产,实现家庭经济的自给自足薄赋税——主张取民有制、以劳役赋税代替实物税收形式,对往来商旅不额外征税。3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从社会交往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揭示更高级的社会分工关系。2“一治一乱”社会变迁理论为仁政思想找历史哲学根据,五百年为一周期,神秘主义倾向,孟子对社会思想史的一大贡献,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六荀子的社会思想荀子明况,字卿,进一步发挥了孔门的社会学,儒家社会思想的集大成者。1人性恶与人的社会化1)人性恶:荀子的全部社会思想的基础他断言的根本理由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互不相容。“性”是指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孟子人性善:承认人性善与强调教化之间的矛盾。荀子人性恶:人性本恶,需要社会立法规范来裁抑人性中恶的因素实现社会的善。2)化性起伪:“伪”不是“伪饰”的“伪”,而是“人为”的“为”。“伪”是通过人的思虑与学习而成的,也可以认为是社会所造就的,指作为社会规范和制度的“礼仪”,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化性起伪”即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具有“礼仪”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具体方法:礼仪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因为人能化性起伪,依然肯定性恶纸人可以为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共同点:解决社会人伦道德的根据问题。不同点: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性善论是强调积极成就善,是哲学的立场。性恶论是消极防止恶,是社会学的立场。2“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1)群与分:“群”是指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自存。荀子第一个揭示人能“群”社会属性的思想家,具有重大贡献。“分”是对人群进行必要的角色定位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位置。“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2)明分使群:“分”首先意味着职业的分工。理由: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个人的力量有限。“分”意味着角色的区别: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分:(于孟子的“劳心”“劳力”一致但是更体现由分工而定分的关系,即确立社会角色的区别,“别”。“别”:等级的差别。荀子批评墨子的“兼爱”的学说是“慢等差”。荀子主张不同等级的人,地位不同,享受政治待遇不同,只有承认的等级合理性,才能各守本分,保证社会秩序。人伦关系之“定分”。“辨”即区别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实质:视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为一种人伦关系。被当作社会正统的意识形态,表明了中国社会独有的伦理特性,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存在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废。后世影响:开启了此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所谓纲常名教。社会之所以为社会,“分”乃关键所在,只有“明分”才能“使群”。但是,需要靠“义”,即社会规范来加以保证。3“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1)隆礼:礼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国家等级制度上,提倡尊君,荀子的等级划分重在角色不在个人,荀子之尊君,因为君子有着重要的职务,比孟子“世禄”的主张更进步。礼:社会行为之规范、绳墨、规矩;仪文形式,指出其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文饰社会表现社会控制手段。贡献:剥除礼仪中的神灵崇拜观念,强调仪式的人文与社会功能。2)重法:礼与法:法:广义上的“法”指治理国家的整个制度,狭义上的“法”指法令条文,法生于礼,礼是法的纲领或指导原则。以礼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此基础上加之以刑,人民就会觉得这是莫大耻辱。实行“赏”,就会觉得是莫大荣誉。法必须在教化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礼是法的基础,法是礼的补充。礼,表现为一种教化功能,化民成俗;法,是一种强制色彩。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治人与治法:法必依于人,即“君子”。以“治人”来行“治法”,把“法”“刑”纳入“礼治”范围内,“重法”是“礼治”的一个方面。4“王道”理想:1)王道与霸道孟子的观点:王道与霸道相互对立关系,主王道力斥霸道荀子的观点:王道与霸道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实现王道必须做到:内政上隆礼重法、尊贤使能、这是王道的基本特征。国与国关系上实行“不敌而威”,反对暴力服从的“强道”。兵是“仁义之兵”致力于富国裕民之道,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爱民与裕民民心向背是实现王道的关键。“富民”是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标志,王道的保证。“裕民”的关键在于发展农业,限制工商业。发展农业的主张:增加农业生产者的人数;农时不可违;减轻赋税。3)法后王法三代圣王之法。荀子认为“法先王”与“法后王”并非截然对立,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法后王”为了更好的“法先王”。他批评孟子没有将先王与后王联系起来,只是照搬先王之法而没有与时代精神相适应。六、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子极其关怀社会,最具有社会服务的思想家,批判现实社会,提出改革方案,走向儒家学术的对立面。1“兼相爱,交相别”的社会观1)兼以易别“兼”是平等,无差别的意思。“别”是区别和差别。即以“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兼相爱”:社会理想就是要求取消一切阶级、等级以及强弱、贫富等等的区别,建立视人若己,爱无差等的社会。2)交相利“利”并不是指个人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全体的利益;还有“用”的含义,是否有利即是否有用,是否有利被赋予道德标准。“交相利”是使大家相互都能得到利益。“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兼相爱”是指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交相利”是具体实施的行动纲领。两者相辅相成。3)非攻战争的危害性:道德上不义;战争之不义表现为不利。2“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改革方案1)发展生产: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一要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奖励劳作,以吃苦自任,提出社会分工原则,“各从事其所能”。2)节用:崇尚节俭,提倡节用,这是实利主义的中心观念之一。即用其所当用的,而去其所不当用的,任何物质产品的消费,都必须对国家人民有直接的用处。3)节葬:节用的一个方面,节约社会财物,反对铺张浪费。4)非乐:并不是一般的反对音乐,实质是反对上层社会的奢侈淫逸。节用一说的延伸。5)人口政策:提倡非攻,间接增加人口,主张早婚。3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1)社会组织的产生:规定“义”,即要一同天下之义。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组织,“刑政”“政长”2)尚同与尚贤:“尚同”即“同于上”上同于天子,实现伤痛,从赏罚两个方面保证。“尚贤”为政的根本,提出任人唯贤原则。3)天志与明鬼:“天志”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顺从天的意志,要人们互爱互利。“明鬼”是指鬼神是存在的,为恶不义的事,鬼神会“赏贤罚暴”贡献:平等兼爱是人类最高的理想。非攻反战学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接受的,节用、节葬、非乐具有启发意义。缺陷:平等无差别的爱在当时无法实现,以实用实利为标准,看不到礼乐文化的社会价值。七、官子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