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1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申报项目类别:民间手工技艺申报项目名称:宣纸制作技艺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徽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年月日2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一、注意事项(一)封面及表格中“申报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数字代码:民间文学(口头文学02),民间美术(03),民间音乐(04),民间舞蹈(05),戏曲(06),曲艺(07),民间杂技(08),民间手工技艺(09),生产商贸习俗(10),消费习俗(11),人生礼俗(12),岁时节令(13),民间信仰(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竞技(16),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7)。(二)此申报书可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二、填表说明(一)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1、项目基本情况;2、具体表现形态;3、子项目说明;(二)第四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3目中,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技艺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等等。(三)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4一、基本信息属地安徽省泾县项目名称宣纸制作技艺申报者负责人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宣纸的原产地在泾县。泾县属皖南山区,隶属今安徽省宣城市。地处中纬度南沿,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00mm左右),境内有大小河溪146条,江河面积22平方公里,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不仅如此,此地的水质优良,适宜生产高档宣纸。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股水源,水质清澈,水温偏低,一股呈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另一股呈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这是形成宣纸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泾县四季分明,有春来迟、秋来早、冬夏两季长的特点;年无霜期有250天左右,光照资源丰富,保证了宣纸原料不会在暴晒、暴雨和暴冻中风化和腐烂变质。泾县气温有较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区域差异,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泾县的山地多属喀斯特地貌,适合青檀树生长。此地所产青檀具有皮质嫩、纤维均匀丰富、易提炼和成浆率高等特点。泾县中部是一片冲积平原,土质含沙量高,适宜种植长杆水稻。此种水稻草杆柔韧、纤维均匀,易提炼,成浆率高。泾县山中生长着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猕猴桃藤中含有丰富的胶汁,猕猴桃藤是制造宣纸必不可少的纸药原料。5二、项目说明类别民间手工技艺代码09分布区域千余年来,宣纸产地主要分布在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小岭素有“九岭十三坑,坑坑造宣纸”之称。清末以后,宣纸产地开始由小岭向外扩展,遍布乌溪、南容、苏红、古坝、晏公等地,作坊总数一度达到四五十户。抗日战争期间,逐渐萎缩,至1949年几乎全面停产。新中国成立后,乌溪原“怀远庄宣纸厂”(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前身)最先恢复生产;接着,小岭的许湾、元龙坑、西山等地也恢复了生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汪六吉”、“汪同和”、“鸡球”等一些传统品牌陆续在晏公、古坝官坑、县城关镇等地恢复生产。此后,各种品牌的宣纸厂家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规模较大的国营、集体和乡镇企业有六家,初具规模的村办、联户和个体创办的宣纸厂有十余家,另有农家作为一种副业经营的单槽作坊四十余家。其中,新厂主要分布在县内青弋江沿岸一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现代生产方式的引入,传统的宣纸生产受到严峻挑战,不少宣纸厂家已经转产或停业。其中包括曾经辉煌一时的小岭宣纸厂(生产“红旗牌”宣纸,集体)、泾县宣纸二厂(生产“鸡球牌”宣纸,国有)、李元宣纸厂(生产“三星”牌宣纸,村办)等企业均已转产或停产。现存的宣纸生产厂家有: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厂址乌溪,国有)、明星宣纸厂(丁家桥镇,个体)、湖山坑宣纸厂(泾川镇,个体)、双鹿宣纸厂(泾川镇,个体)、汪六吉宣纸厂(晏公,个体)、汪同和宣纸厂(古坝,个体)、红叶宣纸厂(丁家桥镇,个体)等。其中有些厂家已处于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的窘境。详见附件一:泾县宣纸厂家分布图(包括历史和现代的分布图)。6历史渊源“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学者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各郡贡品中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唐时泾县隶属宣城郡),说明宣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宋末元初,曹姓人迁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有关这一史实记载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宗谱》:“宋末争攘之际,烽遂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此后700余年间,制造宣纸的核心技艺一直在小岭曹氏一族世代传承,一枝独秀,直到清代后期宣纸生产方向小岭以外扩展,并有外姓人介入,但小岭曹氏仍是宣纸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者。在此过程中,宣纸的发展经过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其中元代以倪云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为代表的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对宣纸业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到了明代,宣纸制造技术以及宣纸的加工工艺日趋精湛。文震亨在其所著《长物志》中云:“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最佳”;明代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指出:“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道出了宣纸的质地优良、美观和实用。宣纸生产在清代得到长足发展。县东有漕溪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宣纸世家日见繁荣。当时小岭十三坑处处设棚造纸,棚户日益增多,许多新老棚户开始向周边城乡发展。随着宣纸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宣纸对外影响也日益彰显。一些厂生产的宣纸在各种展赛中获奖。如:1911年,泾县小岭曹义发生产的“鸿记”牌宣纸在南洋国际劝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1915年,泾县小岭“桃记”牌宣纸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1935年,泾县“汪六吉”牌宣纸在英国伦敦国际博览会上获奖;等等。(详见附件二)。至此,宣纸生产进入鼎盛阶段。7抗日战争爆发后,连年战火,使宣纸销售通道受阻,生产一落千丈,至解放前夕,宣纸生产几乎全部停顿。1951年,泾县人民政府组织当地宣纸艺人恢复宣纸生产,成立了“泾县宣纸联营处”,1954年联营处更名为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该厂于1966年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1992年又更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该厂生产的“红星”牌宣纸于1979年、1984年、1989年三次蝉联国家质量审定委员会金质奖章,1981年获国家出口免检权。1999年,“红星”牌宣纸商标被国家工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详见附件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泾县成立的宣纸生产发展很快,到八十年代宣纸厂家已发展到40余家。1995年,泾县被中国农学会授予“中国宣纸之乡”称号。2002年,泾县又被国家批准为“宣纸原产地域”(详见附件三)。8基本内容宣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宣纸以榆科落叶乔木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先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纸药(猕猴桃藤汁)抄制不同品种的宣纸。整个生产过程有10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1、皮料制作工序:砍条、蒸料、浸泡、剥皮、晒干、水浸、渍灰、腌沤、灰蒸、踩皮、腌置、踩洗、碱蒸、洗涤、撕选、摊晒、碱蒸、洗涤、摊晒成燎皮、鞭皮、碱蒸、洗皮、压榨、拣皮、做胎、选皮、舂料、切皮、踩洗、淘洗、漂白成檀皮纤维料2、草料制作工序:选草、切草、捣草(破节)、埋浸、洗涤、渍灰、堆积、洗涤、日光晒干成草坯、蒸煮、洗涤、日光摊晒、蒸煮、洗涤、日光摊晒制成燎草、鞭草、舂料、洗涤、漂白成草纤维料3、配料:将草纤维料与檀皮纤维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棉料配比是40%皮料+60%草料,净皮为60%皮料+40%草料,特种净皮是80%皮料+20%草料,纯皮为100%皮料。再经筛选、打匀、洗涤,制成混合纸浆。4、制纸:将混合纸浆配水,配胶(加猕猴桃藤汁),再经捞纸、压榨、焙纸、选纸、剪纸、包装为成品。宣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平整、有隐约竹帘纹,切边应整齐洁净,纸面不许有折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着物等瑕疵。9相关器具及制品等1、制造宣纸的主要器具和设施:(1)青檀皮制作柴刀、蒸锅、挽钩、石滩、选皮台、皮碓、切皮刀、切皮桶、料缸、袋料池、料袋、扒头(2)草料制作钉耙、切草刀、蒸锅、挽钩、石滩、鞭草棍、洗草箩、洗草池、木榨、选草筛、草碓(碾)、泡草池等(3)制纸纸槽、水碗、帘床、纸帘、梢额竹、滤水袋、滤药袋、泡胶桶、扒头、纸板、纸榨、猪毛把、抬纸架、晒纸架、焙笼、松毛刷、额枪、擦焙扫把、检纸台、掸把、裁剪纸刀等2、宣纸制品:宣纸原抄纸按原料配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纯皮四大类;按厚薄可分为单宣、夹宣、二层宣、三层宣等;按规格可分为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丈二宣、丈六宣、丈八宣、二丈宣,以及其它特种规格等;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龟纹、罗纹等。用原抄纸通过再加工生产的宣纸加工纸品类繁多,不在此列。10传承谱系宣纸生产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宋末元初。据《小岭曹氏族谱》载,宋末曹大三因避战乱,迁至泾县小岭,以制宣纸为业,世代相传。泾县小岭曹氏一族一直是宣纸生产技艺的主要传承者,传至当代已有近30代。曹氏传承至20余代时,正值清末宣统年间,纸坊老板曹恒如赴日本考察,吸取国外机械生产方法,购置柴油机作为舂料的动力设备。这个时期是宣纸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一批以“曹恒源”、“曹义发”为代表的知名宣纸品牌。其间,宣纸产地开始由小岭逐步向外发展,同时,宣纸生产技艺开始向曹氏以外的旁支传播,出现了如朱同太、汪六吉、汪惠通(同和)等外姓业主,他们也创造了自己的品牌。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国土沦陷,民不聊生,交通阻隔,宣纸的销售通道受到阻碍,宣纸生产也因此一落千丈,至解放时几乎全部停产。建国初期,宣纸生产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1950年小岭宣纸棚户与宣纸从业人员为解决生计,由曹康乐、曹世舜、曹宁志、曹世进、曹清和等牵头,建起“新生宣纸厂”、“民生宣纸厂”、“三合成宣纸厂”、“工友宣纸厂”。但因资金不足,原料短缺,产品销售困难,不久都告停产。1951年7月,泾县人民政府派员到小岭筹措并恢复宣纸生产,组成筹备董事会,招募资金,成立“泾县宣纸联营处”,统一经营管理原有4个生产厂,5帘槽,108名职工,建立两个原料加工基地,于9月中旬开始运营。1954年2月,经省、地、县有关部门批准,正式改名为“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公方代表高峰,私方代表曹子荣。同年3月16日,县政府派陈建华任厂长,私方代表曹康龄为副厂长。至此,厂长负责制及至80年代的经理负责制取代了原来的传承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师徒相传,不断涌现出一些全面掌握宣纸技艺的高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曹宁泰、曹六生等;七十年代的马天台、曹秉生、黄学高、胡业斌、曹水深等;八、九十年代的曹明水、邢春荣、沈洁明、雷能胜等。11三、项目论证基本特征1、水源特征:宣纸的超群品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的水质。泾县境内河溪密布,水源充足,植被良好,水质清澈、凉滑,适合制造高档宣纸。尤其是乌溪境内有两条水源,终年不绝。一条水源呈淡碱性,天然适宜于制浆;另一条水源呈淡酸性,天然适宜于制纸。2、原料特征:造宣纸选用的高杆沙田稻草纤维均匀,成浆率高,木质化程度较低,易提炼;选用的青檀皮以喀斯特山地所产为最佳,具有纤维均匀细密,成浆率高等特点,其细胞壁内腔大,细胞壁表面有皱摺,吸附性强,是宣纸润墨性能优良的主要原因。3、工艺特征:一是宣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100多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