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复习整理第一模块一、朝贡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特点(一)基本内容1、性质: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甲午战争),以中国为中心包括东亚主要国家和民族的一种等级网络状地区性的国际关系体系。2、以当时世界殖民体系、条约体系并存的国际关系体系。集政治经济文化诸多要素为一体,最早是文化和心理。夏商中原王朝的内心优越感,后随至拓展至经济政治领域。3、目的:获得周边政权认可中国的合法性,互相承认合法性;诸侯认可周天子统治的合法性,诸侯在地域内存在的合法性。4、维持手段:物质利益(赏赐),文化吸引力,经济贸易。5、四种属性: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以文化和经济优势得到政治安全和政治主导。6、特点:不平等、地区国际关系体制、稳定和平、双向互动。(二)核心内容1、中国居于体制的核心,与周边国家形成宗主国-藩属国关系。2、中国对藩属国的权利(接受定期朝贡、制定朝贡规则),义务(对藩属国的安全、独立、稳定负责,给予政治合法性的确认),不干涉藩属国内政。3、藩属国对中国的权利(政权受伤害时可请求中国的援助),义务(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遵守规则进贡)。二、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包括《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内容:强占香港;勒索巨额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军舰停泊权;片面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关于鸦片问题未作任何规定2、影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美法趁机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美法之后,其他西方国家如瑞典、比利时、葡萄牙等相继要求通商。清政府对其要求一概答允。中国的大门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开放了;掠卖华工;强占租界;中国人民掀起反抗斗争。三、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又称《中英续约》,是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清朝与英国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与《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构成了《天津条约》的主体。(一)背景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侵略者虽然通过《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对华贸易并没有出现所设想的持续性的增长。因此,西方侵略者对已经取得的特权不满足,企图向清政府索要更多的特权,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4年、1856年,英国联合美国、法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开放中国内地、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皆被拒。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主要内容1.英国驻华使节并各眷属及各随员“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可在北京租地租屋,雇觅夫役。英在通商各口岸设领事官。2.凡传基督教者,清政府应一体保护。英国人可前往内地游历、通商。3.除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外,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为通商口岸;长江汉口段以下至海沿岸,除增开镇江一口岸外,再选择不超过三处地方开放;许英商船驶入长江至长江沿岸各口岸经商;英国兵船亦得进入各通商口岸。英国人有权雇佣华人,可在各口岸并各地方租地盖屋,设立栈房,建立教堂、医院、墓地。4.涉及英国人的纠纷案件,英国当事人及财产,皆归英国官员查办;英国人犯法,由英国官员惩处;中国人扰害英国人,由中国官员惩办;中英两国之人争讼而又不能劝息,由中国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审办。5.中英双方应于《天津条约》签订后尽快于上海会商新税则;英商进出口货物于内地应纳之“子口税”,应“综算货价为率,每百两征银二两五钱”,一次缴清。6.今后若有给予他国特权,“英国无不同获其美”。7.赔偿英国商民损失及军费共400万两。赔款缴清,方将广州城交还。(三)影响《中英天津条约》是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严重的破坏,使英国又获得了一系列侵略特权。它为英国通过其驻华使领人员对中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施加影响提供了条件,并使得英国的势力扩展到了华南、长江流域和东北,更加靠近出口货物的产地和进口货物的行销地,从而更加有利于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原料,对中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四、烟台条约(一)背景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在途中与少数民族发生纠纷称“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英国立即抓住这一事件来扩大它对中国的侵略。断断续续同清政府进行了一年半的交涉,不断以撤使、断交及武力相威胁,多方面讹诈,以求实现这些广泛的侵略要求,并将各项要求扩大和具体化。1876年(光绪二年)8月21日,李鸿章与威妥玛在烟台正式开始谈判,9月13日签订《中英烟台条约》。(二)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中国向英国偿款银20万两;中国派出使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当局应与英国所派官员商订滇缅来往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以五年为限,英国派官员驻云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国仍保留由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第二部分实际上涉及中外司法案件的处理及官方交往两方面,主要内容为:总理衙门应“照会各国驻京大臣”,请其会同该衙门就通商口岸的中外会审案件议定划一章程;“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使可派员前往“观审”,“倘观审之员以为办理未妥,可以逐细辩论”;中外交涉案件,被告为何国人,即向何国官员控告,由被告所属国官员依本国法律审判。这些规定扩大了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第三部分为“通商事务”,主要内容为: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船在沿江的大通、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停泊起卸货物;各口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新旧通商口岸尚未划定租界者都要“划定界址”。此外,《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三)影响《中英烟台条约》不仅按英国政府的意图结束了滇案,而且英国由此实现了它十余年来企图在华扩大通商特权的愿望,得到了入侵我国西南边境(西藏和云南)的所谓“条约权利”。英国从《中英烟台条约》中夺得的各项在华权益,很快就被其他列强“一体均沾”。五、海防、塞防之争1、历史背景:(1)传统国防体制趋于解体(2)沙俄侵占新疆(1871年),日本侵略台湾(1874年)(3)清政府财政资源有限2、争论内容:海防;塞防;海、塞并重3、争论结果:海塞并重,先塞后海,以海为重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1878年]中国战略防御重心加快转移六、“以夷制夷”政策1、代表性人物:魏源,李鸿章等2、核心内容:利用列强矛盾,实现本国利益(1)激化已有矛盾,从中渔利;(2)以利益诱惑;(3)联合某国反对他国3、三大特点:牺牲性;屈从性;对象的不确定性4、评判:没有清楚列强侵华的一致性,导致以夷制夷举步维艰,滋生了对外依赖思想(对李鸿章和列强的调停),始终没有确定谁是最大的威胁。七、19世纪后期中国对日本的认识与政策(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一)中日《修好条规》1871年7月29日,大体上按中国的方案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其主要内容是:两国互不侵犯领土,互不干涉内政;一国受他国侵略时须互相支援;互派驻外使节;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等等。这是近代史上中日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对等条约。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都受到欧美列强的侵略。1871年,两国签订《修好条规》,正式建立了国家关系。就在这时,日本已在策划侵略中国。当时日本刚开始明治维新,对外要开疆拓土,海上向南扩张的目标就是琉球和台湾。中日《修好条规》只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幌子。(二)马关条约1.李鸿章赴日谈判2.签约:1895.4.17;下关,春帆楼3.主要内容:(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4.影响:(1)对中国:打断近代化进程;经济摧残(赔款;外国资本输出);军事打击(洋务运动成果毁于一旦);政治(启发中国维新改革)(2)对日本:巨大战争赔款刺激日本教育、军事、实业的巨大推进,崛起为东亚强国。(3)对亚太国际关系格局:改变了东亚政治版图,中国主导的“东亚秩序”完全解体;日俄矛盾激化;美国加大在东亚的存在。八、《中俄密约》(一)背景甲午战争后的中日关系: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欲灭亡中国;日俄争夺中国东北。李鸿章出访欧美8国(俄德法英荷比美加):1896.5——1896.102、联俄政策与《中俄密约》:1896年6月。《御敌相互援助条约》1896年6月中俄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二)主要内容1.如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向俄国兵船开放。2.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三)影响《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强盗条约。俄国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对于其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和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九、“门户开放”政策;(一)背景1.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及美国的迟到。2.列强在中国的矛盾重重,割裂了中国市场。3.美国19世纪60年代(威廉·西沃德)提出侵华“合作政策”和“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4.美国外交在19世纪末的酝酿转型。5.美国19世纪末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军事实力的相对虚弱。6.英国率先提出类似构想。(二)内容:两次“门户开放”照会1.1899年:列强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利益均沾。2.1900年:保全中国领土与行政实体的完整等经济、政治要求不仅要求中国开放门户,也要求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门户开放。(三)影响1.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政策独立化的标志。2.美国试图提升和改进在中国及民众中的国家形象。3.与一些国家在侵华问题上矛盾激化。4.门户开放政策及理念(反对势力范围)由中国扩展至世界。5.门户开放政策主要研究的是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而非中美关系。十、《辛丑条约》(一)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二)主要内容1.将列强“共治”中国的在华机关—各国使馆变成“国中之国”,以更有效地控驭中国2.扩大在华驻军特权,建立控制中国首都的军事通道,限制中国的防御能力。3.强化打击反帝力量,从心理上镇慑、控制中国官民的反帝情绪。4.勒索巨额赔款,扩展海关职能,空前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财政控制。列强由攫取条约特权进而对中国实施全面控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这是半殖民地最为突出的特征,亦是《辛丑条约》最基本的特征。(三)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一、近代中外关系的“条约体系”(形成、内容、影响)(一)形成过程1.鸦片战争开端:不平等是“条约体系”的内核2.第二次鸦片战争转折:条约体系基本形成3.《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强化巩固(二)内容1.在华侨民管理制度:租界制度和治外法权制度。2.在华经济特权制度:协定关税,内河航行通商,陆路边境免、减税,鸦片贸易和苦力贸易,自由设厂等。3.在华行政特权制度4.在华文化特权制度:在华设立教堂和学校。5.在华驻军制度6.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制度(三)影响条约关系是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形式,但清政府是被迫接受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