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第三讲研究起源及流派研究的开端:早期社会学家的城市研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第一位现代性(modernity)社会学家”,集中研究了都市生活的各种日常现象,立足于都市展开对现代性的分析。代表作《大都市与精神生活》(TheMetropolisandMentallife)阐述都市生活与都市人心理结构的关系问题。齐美尔总结的都市人心理特征1、善于计算,追求精确。大都市生活的特殊之处:货币原则——“howmuch?”大都市是一种交换的工具陌生人原则——卖者和买者互不认识,在市场里必须按照理性的计算原则展开互动。数学原则——现代科学把世界转变为一种数学模型,通过经济活动,生活也被纳入精确的数学公式。2、在经受过多的刺激之后比较冷漠,产生厌倦的心理根源:都市的快速变化不停刺激神经,人在不停的作出回应的过程中到达临界点,难以对更多的刺激再进行回应。冷漠和厌倦的表现就是反对变化,减少精神上的压力以实现自我保护。过渡的自我保护带来对外界的反感,减弱个人参与外部事务的热情,也降低了客观世界的价值。3、都市个人在精神追求、美感、理念等方面出现衰退之势。而正是都市压倒了个人。大都市是由物和权力构成的巨大组织,个人在其中只是一个零件,个人的生活被城市所主宰。城市生活改变了人类行为的方向,从与自然的斗争转向与人的斗争。在一个物化的都市世界里,都市人精神上的进步远远不如物质上的进步。4、都市也赋予现代人两种新的个性自由与独立性寻求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都市在人类精神史上获得新的价值,创造出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在利益的竞争和对抗中,获得个性成为成为个人保持自己主体性的主要路径。马克斯·韦伯的支配社会学视角MaxWeber非正当性的支配——韦伯把城市视为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控制与反控制斗争的产物。这种类型的共同体只出现于西方,与君主控制下的常规的政治共同体是不一样的。再次突出西方世界在现代时期的特殊历史作用韦伯考察城市的几个路径1、城市经济——城市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代表了一种交换经济的形态,既区别于自然经济也不同于庄园的无交换经济。城市也是一种经济统制团体,强制性的共同规则主导团体的经济活动,这种规则主要目的是处理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与村庄和庄园处理内部关系的规则有很大区别。2、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城市。法律联盟的城市体现出欧洲古代城市的多元权力结构,教会、国王、领主、市民团体。行会之间的契约形成了欧洲城市的自主性。要塞—市场城市是城市政治支配性的一种表现,即使是最早的纯粹的要塞城市也必然发展出相应的市场,用市场提供保障城市运作的经济基础。城市在法律上获得的自主和普遍的民主制度为欧洲城市以后在现代时期的世界性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最早的流派: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1892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到20年代开设有40多门课程,成为当时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路易斯·沃思、欧内斯特·伯吉斯。主要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AJS)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的视角罗伯特·帕克RobertEzraPark1914年-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主要贡献:创立人类生态学(人文区位学),注重研究区位对人类组织和行为的影响。生态(ecology)一词最初由生物学家使用,研究生物如何在环境里生活,社会学借用这一概念研究人类世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差别1、人并非单纯依赖环境,还通过与其他人群的交往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2、人不是仅仅依靠本能,而是能利用技术和发明创造自己的世界。3、人的生物性基础之上有制度性的结构——即非物质的习惯和信念。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的形成如同一个生态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机体得以扩展,同时分化出不同的自然区域——城市社区支配都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共生与竞争,竞争与共生的关系可以在都市区位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体现。主要著作:《对都市环境中人类行为进行考察的建议》(1916年帕克著)《都市》(1925年,帕克与伯吉斯合编)《都市社区》(1926年伯吉斯编)都市区位形成的七大方式浓缩:既定区域内安置的人口与组织在数量上的增加,以密度来衡量。离散:既定区域内人口与组织在数量上的减少,也以密度衡量。集中:相同职能的组织在都市中枢地带的发展分散:人口或组织离开都市中枢位置。隔离:不同的人口分别进入与自己同质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彼此分离。侵入: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控制的区域的过程。接替:进入某区域的群体取代原有群体对该区域实施有效控制。都市空间结构伯吉斯提出都市同心圆结构理论。基本观点:都市空间的扩张是竞争的结果,都市发展呈放射状形成五大区域:中央商务区过渡区工人居住区公寓居住区通勤区城市是造成区域分化的主因,城市的发展源于人口的压力,空间资源的竞争把某些活动吸引到城市中心,也把某些活动驱赶到城市边缘,最终形成专门的区域。城市人口的社会构成特征与生活方式也是按照空间来划分,例如病态社会现象随私房拥有者和核心家庭数量的增加而减少。伯吉斯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即使没有正规的规划活动,城市也有自己的生长逻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路易斯·沃思LouisWirth城市不只是一种物理空间、或者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实体,是人类群体生活的特殊模式。UrbanismasaWayofLife是沃思发表于1938年的论文,对都市生活进行了社会学的定义。城市人格与城市环境是互相调适的,从而培养出专门的城市感。城市性的决定因素城市性人口规模人口密度群体异质性竞争复杂的社会组织高度社会控制与陌生人共处人际关系淡漠打破种族阶级界限公共生活匿名化芝加哥学派的贡献与缺陷结合生态学概念来考察城市社会,创建第一种成系统的城市研究框架,并结合大量的实证研究,为以后的城市社会学奠定起码的研究范式。不足之处在于,仅仅立足于一个城市的研究就得出关于城市的理论,其解释的可推广性是有问题的。把生态学的思想和概念引入人类行为的研究范畴也引起争议,因为人类居住地和生物生长地显然不能相提并论。城市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思想遗产1、社会冲突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而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阶级斗争。2、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运作逻辑,由资本主义锻造出来的现代性是现代人类的一大宿命。3、斗争最终是为了实现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大卫·哈维:新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社会地理学1、看待城市生活的基本原理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事实出发来分析城市生活的本质即使在共产主义政权大面积倒台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仍然没有丧失其理论和社会意义,因为剥削和压迫仍然存在,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新形式的压迫扩散到世界更广大的区域。2、商品化与城市阶级斗争的根源部分来源于社会的商品化,任何物品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离形成的紧张关系加剧社会的马太效应。通过商品的形式来考察城市,可以把阶级斗争的本质引入城市生活,揭示很多之前没有被发现的规律,例如,房主与开发商的斗争就是围绕土地和房产展开的斗争,居民与商人之间的对抗也是为了争夺城市土地的控制权。3、资本主义的三种生产循环A、与生产和消费的基本过程相关的循环。B、与城市建筑、道路、交通方式相关的循环,即与土地和不动产关联的创造利润途径C、为了修正资本主义的问题而创造出来的科学知识的循环,以及文化的循环。哈维关于城市的一些认识:都市企业主义:都市治理的一种都市治理行为行为模式,混合了国家权力、市民组织、私人企业而形成的管理都市区域发展的联盟。城市土地的控制与垄断是全球化时期城市利益争夺的关键点,并以垄断地租的形式呈现出来。卡斯特尔的城市研究卡斯特尔把城市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结合,并批评芝加哥学派的研究限制了人们观察城市的视野。形成新城市社会学学派。基本主张:对城市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斗争,即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城市是劳动力实现再生产的空间,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消费,尤其是集体消费的本质和方式。集体消费的概念——通常由国家集体性、大规模提供的服务形式,比如公共住房、交通、医疗设施、基础设施。在资本主义晚期,城市的明显作用之一不在于其生产过程,而在于城市是集体消费的中心。而集体消费的过程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扮演中心角色,因为它对社会系统适应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要求,集体消费产品的提供也等于是一种政治动员,会引发一系列都市社会运动,并与生产过程紧密相连。技术是理解城市的焦点技术在改变城市形态上所起的作用:1、技术带来新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2、技术的发展几乎消除了空间障碍,从物质形态上和社会形态上都改变了城市的面貌。3、信息时代将取代工业时代,引起城市社会的一连串变化,产生新的城市本质和生存方式空间社会学视野中的城市研究亨利·列斐伏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借鉴和发展。马克思认为时间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性的意义,历史决定了今天和将来,只有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才能打破历史框架对人的束缚。列斐伏尔提出,空间和时间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空间的意义在很长时期里被忽视了。列斐伏尔的基本研究框架:空间是一种特殊的要素,既是人类社会运作的先决条件,也是人类行为的社会产品。社会集团总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取向来打造空间结构,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空间的构造是被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决定的。列斐伏尔关于城市的认识城市中心位置为资本家控制其他社会部门提供了机会。因此主要的政治和经济机构大都在城市中心。通过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样可以达到社会改造的目的。谁能在城市里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他所拥有的权利——即城市的权利。城市社会的走向与城市权利的归属有紧密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