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与结构………………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与三大古典模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理论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城市的服务与办公空间………………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理论社会地区研究因子生态分析广州因子生态分析(1989)广州因子生态再分析(1995)上海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社会空间研究的方法特点与问题导言研究不同类型居民在城市中的分布与聚居注重居民社会属性的分析,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种族等城市中不同区域因不同居民的居住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区社会区的演替类似于自然界的生态演替过程城市社会空间的不同层次城市社会空间中的层次社会地区研究美国社会学家史域奇(谢夫凯)(E.Shevky)和威廉斯(M.Williams)于1949年在〖洛杉矶的社会地区〗一书中提出社会地区研究是城市内部小地区-国情统计区(censustract)的一种类型化方法1955年,史域奇(谢夫凯)和贝尔(W.Bell)共著〖社会地区分析〗,在方法论上更加精确化社会地区分析的具体步骤第一:指标的选取–选取反映现代产业社会变化的三种尺度即各种关系深度和广度的变化、功能的分化、组织的复杂化–伴随这种变化的三个发展趋向职业构成的变化、生活样式的变化和人口空间再配置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个复合概念社会阶层、城市化、隔离社会地区分析的具体步骤第二步:对这样复合概念,以国情统计区为单位,选取能用数字表示的指标–比如社会状况用白领工人比率、家庭状况用女性就业比率和家庭人数、隔离用人种、出身地、宗教、年龄等第三步:分区计算上述三指标的得分第四步:以这三指标的组合情况决定各区的特性!01社会区分析概念与指数.jpg社会地区分析的空间结果1社会经济状况:扇形2家庭状况(城市化):同心圆3种族状况:集中形(分散块状)社会地区分析的空间结果城市社会区空间模式(R.A.Murdie,1969)物质空间华沙的例子社会地区分析与古典城市结构模型之关系方法论上:古典模型:归纳法社会地区分析:演绎法空间结果上:古典模型:单独的三种成分社会地区分析:三种成分的叠加因子生态分析社会地区研究中运用因子分析法特点:运用计算机大量处理数据、多变量地理数学方法的利用、城市内部小地区统计资料的整理与社会地区研究的不同:社会地区研究:事先设定城市内部居住分化的主要因素因子生态分析:通过变数群的统计分析去抽出主要因子因子生态分析的步骤多变量数据相关矩阵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空间结构分析与解释因子生态分析的步骤因子载荷五因子得分的空间分布广州社会区分布(1990)因子生态分析的空间结果因子生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域单元问题国情调查区、街道为同质地域的假设2)资料问题国情调查资料是10年或者5年才进行一次3)城市性质如何影响因子构成和空间类型的问题4)中国城市的特殊性问题中国城市中居民的迁居自由度低,社会区不象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的那样是自发形成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决策部门。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因子生态分析——广州案例(1989)资料:1984年广州市居民出行调查中有关人口特征和住户特征的部分数据;1985年广州市房屋普查的部分数据地域单元:街道管辖范围为基础的109个小区主因子:人口密集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工人干部比重、房屋住宅质量、家庭人口构成空间结果:5种社会区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化广州城市五大社会区1.人口密集混合功能旧城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偏西的位置,人口密集,旧住房多,质量差,家庭规模大,年龄结构偏老,商业职工、个体劳动者比重较高,居民文化水平较低,是广州市发展历史最早的地区。是人口密集功能混合的旧城区。2.干部居住区主要位于旧城区的东部和北部边缘,是广州市新近发展或大规模改建的地区,集中了不少新建的高层建筑。干部比重很高,居民文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低,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好。这里历史上就是行政机关集中的地区,靠近各单位都建有社宅,形成了以干部为主的地区。3.工人居住区–位于旧城区和新城区的外围地区,并明显向东延伸。占市域比重大,呈分散成团状分布。由于工厂生产用地比重大,人口密度低,工人比重很高,其住宅虽多为1949年后所建,但标准并不高。另外,住宅多接近工厂,居住环境遭到一定程度污染。居民多从旧城区迁来,家庭规模一般较小,年龄结构偏轻,有六岁以下儿童的户数比重高。4.知识分子居住区成镶嵌状分布,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的文教区完全一致。由于校园面积大,师生均住在校园及其附近,因而形成了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地区。5.农业人口散居区位于城市的外围和城市各组团之间,农业用地比重大,以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度低。近年来一方面菜地不断减少,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本地菜农以不同的形式转为非农业经济活动,而耕地转让给外来劳力经营。农民建了不少新房,但缺乏规划,占地多,房屋质量高,但周围环境差。外来劳工有的租住当地农民原有旧房,有的自置木屋,环境甚差,秩序混乱。并且,许多农民目前已不从事农业,但仍为农业户口,统计上称农业人口,因此称为农业人口散居区。影响广州城市社会区形成的三大因素城市发展的历史因素–历史上形成的社会区短期内是不可能改变的现时的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即城市规划)–规划部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形成社会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住房分配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建房和单位分配房屋的制度是中国现阶段城市社会区形成的制约因素五个主成分的空间分布广州社会区分布(1989)(许学强等,1989)广州城市社会空间模式(1989)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因子生态分析——广州案例(1995)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广州市中心区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研究从9类47个变量中抽取出5个主因子,根据因子得分,把广州市中心区划分为七类社会区,并把社会空间分异原因归结为五类通过与1985年类似研究结果的比较,发现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现象更趋明显,具体反映在人口“外溢”,居住条件改善及新开发区的形成等方面广州的七类社会区人口密集、混合功能旧城区混合工人居住区以交通通讯业从业者为主的聚居区农业人口散居区干部居住区知识分子居住区以移民为主的新开发区与1989年研究对比1989年的研究划分出五种社会区,其类型与本次基本一致,但没有“以交通通讯业从业者为主的聚居区”和“以移民为主的新开发区”,这是因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空间覆盖面增大以及行业分类较细的缘故。从社会区分布来看,6年来“农业人口散居区”表现出外退缩小的趋势,即城市建成区扩大;人口密集的中心区范围基本没变;“干部居住区”和“知识分子居住区”有所扩大,同时“工人居住区”缩小,反映了广州产业结构和城市性质的演变。中国城市社会区研究:上海案例(1986、1992)虞蔚(1986)--36个变量朱俊明(1992)--113个变量主要因子:–教育、就业、职业、年龄–与西方城市有相似的地方,但解释上多以城市规划和住房分配制度为原因–都没有种族因素,或少数民族因素影响空间结果:5种社会区上海的5种社会区主要呈同心圆和扇形分布1,商业居住高密度区–城市中心老城区,人口密度最高,居住拥挤,多为旧式里弄。居民教育水平低,人口老化并有负增长,居民多从事商业及服务业活动。2,中密度文化居住区–旧上海的中高层住宅区,由战前的新式里弄、公寓和花园洋房组成,居住环境较佳。居民中有高中和大学程度的较多,就业偏向科研、医疗卫生、艺术文化及体育活动。集中了上海大部分的科研单位、出版机构、艺术文化办公室、高等院校和医院。上海的5种社会区3,工人居住混杂区–由3部分构成,反映出历史上工业区与贫民区混杂的情况。居住环境差,一些地方棚户很多。居民中教育水平低,体力劳动者多。4,新村住宅区–在旧城外形成环状,1949年后陆续建成。工人新建房是普遍现象,居住密度较低,但就业比率高,教育水平较低,但比市中心高。5,科技文教区–城市的最外围社会区。大学集中地。居民教育水平高,单身住宅以及男性比例高。住房质量很好,人口密度很低。上海的社会区中国城市社会区分析:北京案例(1996)北京市社会区研究:薛风旋(1996)资料:96个小区的89个变量分析结果:8个社会区特征:总体是为同心圆式分布,但有扇形和分散的组团形成原因:–旧住房的公有化、土地利用的中央规划、职住接近原则等北京的8大社会区(1996)1旧城高密度区–主要由1949年前的旧城区组成。砖木结构的平房占多,人均居住面积很小,住房配套设施差。人口老化严重,商业、服务业及仓储业的从业人员多。2东城沿展区–旧城东墙外的东郊地区,包括10个小区,分布在二环路和四环路之间。形成轻工业区,是1960-70年代城市边缘大量发展工业和配套住宅区的城市发展策略的产物。住房设备较好,层数较多。3近郊住宅区–面积最广,包括旧城外西北、西、西南、南的“八大片”。居民中较成熟家庭多,工业和商业就业人员多,教育水平是低到中度。人口密度较高,住房较好。北京的8大社会区(1996)4专业人士区–4个分散的小组团。交通便利之处。接近科研机构,成年人多,专业技术人员多。5近郊工业住宅区–3片(石景山、丰台、长辛店)。环境差,平房建筑多。6文化区–西北郊的2小区。学生和高级专业和科研人员为主的特殊区。7近郊农业区–五环路以外的西北和西南2小区。以第一产业为主。8建筑工地–特殊小区,临时性的,可不计入。1990年北京市城市社会区社会空间研究方法的特点与问题社会地区分析的特点在于不是从单方面,而是从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它使城市比较研究容易化。因子的城市间计较:–家庭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欧美、日本城市中的普遍因子–民族状况为北美特有,西欧和日本不明显–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埃及的开罗:土地利用、家庭、宗教、文盲比率等主要存在问题:研究地域单元的问题–普查小区或街道管辖范围–均质社会区域?–更小范围的地域单元?单位制度影响问题–单位住房分配制度–个人住房选择的自由度中国城市中社会区的特性问题–在就业选择、住房选择自由度很小的情况下,由政府和单位为主导形成的社会区–与西方国家城市中的社会区的异同?流动人口集聚区与少数民族集聚区在一些中国大城市中,阶层分异、社会区分化的现象加剧,分别出现了由农民、少数民族居民构成的新的类型的社会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之间的对比、内陆城市社会区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区的形成机制分析–学生考上大学,则居住在文化区或专业人士区–毕业后的住宅类型和区位决定于单位的实力–考不上大学,就业于商业和工业,其住宅也决定于单位情况–在中国城市,干部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干部居住区的特殊性本讲参考文献王兴中,1995,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的研究.城市问题,(1):15-20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1989,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地理学报,44(4):385-399虞蔚,1986,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与规划.城市规划,(6):25-28郑静、许学强、陈浩光,1995,广州市社会空间的因子生态再分析.地理研究,14(2):15-26王兴中等译,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西安地图出版社,1992胡华颍.城市·空间·社会--广州城市内部空间分析.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33-44.顾朝林等,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及演化研究,城市规划,1997,(4):12-15顾朝林等,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地理学报,1997,(5):385-393上野健一,1982,城市居住地域结构研究的发展——以因子生态研究与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关联为中心.地理学评论,55(10):715-734森川洋,1976,广岛、福冈两市因子生态的比较研究.地理学评论,49(5):300-313Murdie,R.A.,1969,FactorialEcologyofMetroplitanToronto1951-1961.ResearchPaperNo.116,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