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报价策略技巧工程施工投标分为承包工程投标和劳务投标两种,后者比较简单,而承包工程投标实质上是各个承包商之间实力、经验、信誉以及投标策略的竞争,是~项十分复杂且充满风险的综合性经营活动。本文主要介绍承包工程投标报价中的一些策略问题。一、投标准备投标准备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资格预审做准备,绝不能等见到招标广告或邀请函之后才开始准备,在平时应将一般资格预审有关资料准备齐全,并全部储存在计算机内,到针对某个项目填写资格预审调查表时将有关资料调出来加以补充完善。同时,应较早地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以及做一些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是在见到招标广告或接到招标邀请函之后的具体准备工作。在研究招标文件时,重点应放在投标者须知、特殊条款、设计图纸、工程范围以及工程量表上,对技术要求要看是否有无特殊要求。填写资格预审调查表时,要针对工程特点,填写好重点部位,特别是要反映出本企业的施工经验、施工水平、施工实力和施工组织能力。二、递标除了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内容外,一般还应另附一封信,写明各种建议,并表示某些报价可以协商或许诺有哪些优惠条件,从而吸引业主对投标单位的注意。投标报价附带优惠条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招标单位评标时,除了主要考虑报价外,还要分析如工期、支付条件等别的条件。所以,在投标时主动向业主提出工期、安全、低息贷款、免费转让新技术或技术专利、免费技术协作等优惠条件,特别是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方面的许诺。递标时间不宜太早,一般在招标规定日期前一、二天内密封递出。三、投标报价策略1、报价原则(1)报高价的原则。一般来说,下列情况下报价可高些:一是施工条件差的,如场地狭窄、地处闹市的工程;二是施工要求高的技术密集型工程,而本企业这方面有专长,声誉较高的;三是小工程,以及自己不愿做而被邀请投标的工程:四是特殊工程,如港口码头工程,地下开挖工程等;五是业主对工期要求急的工程(但在工期上要尽量提前):六是投标竞争对手少的工程。(2)报低价的原则。下述情况下报价应低一些:本公司目前急于打入某地市场,或虽已在某地区经营多年,但却没有工程做。2、不平衡报价不平衡报价是指一个工程的投标报价,在总价基本确定后,如何确定内部各个子项目的报价,以期在不提高总价、不影响中标的情况下,并在决算时得到最理想的经济效益。以下的项目可以考虑采用不平衡报价:(1)分期付款项目。能够早日结帐收款的项目,如基础工程,可以报得较高,以利资金周转,后期工程项目可适当降低。(2)工程量增减项目。经过工程量核算,预计今后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或对施工图进行分析,图纸不明确,估计修改后工程量要增加的项目,单价适当提高。而工程量完不成的项目单价降低,这样,在最终决算时可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3)暂定项目。对这类项目要具体分析,因为这类项目在开工后要由业主研究决定是否实施,由哪一家承包商实施,如果工程不分标,由一家承包商施工,则单价可高些,不一定要做的则低些。如果工程分标,该暂定项目有可能由其它承包商施工的,则不宜报高价。(4)单价包干项目。在单价包干中,对某些项目业主采用单价包干报价时,宜报高价,一则这类项目多半有风险;二则这类项目完成后可全部按报价结帐;其余项目单价可适当降低。不平衡报价一定要控制在合理幅度内(一般是总价的5%——10%),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有时业主会挑选出报价过高的项目,要求投标者进行单价分析,对项目压价或失去中标机会。3、多方案报价对于招标文件,如果发现工程范围不很明确、条款不清楚或很不公正、技术规范要求过于苛刻时,按多方案报价法处理,即按原招标文件要求件报一个价,然后再按某条款(或某规范规定),对报价作某些变动,报一个较低的价,这样,可以降低总价,吸引业主。4、增加建议方案有的招标文件中规定,可以提建议方案,即可以修改原设计方案。投标者这时应提出更合理的方案以吸引业主,促成自己的方案中标,这种新的建议方案应可以降低总造价或提前竣工,或使工程使用更合理,但是对原招标方案也要报价,以供业主比较。增加建议方案时,不要写得太具体,保留方案的技术关键,建议方案一定要比较成熟,最好有实践经验。5、突然袭击报价是一项保密工作。但是,对手往往通过各种渠道、手段来刺探情报。因此,在报价时可以采用迷惑对方的手法,即先按一般情况报价或表现出自己对该工程兴趣不大,到快投标截止时突然变动价格。总之,在投标报价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工程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投标报价策略,争取中标,同时,要保证工程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