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基础第一讲201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与历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与属性一、东西方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二、教育的本质三、教育的属性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本章主要内容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各阶段的重要特征;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含义;掌握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主要思想主张本章教学要求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㈠教育起源的认识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观点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东方有: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传说;西方有:上帝创世、诺亚方舟济人的神话故事。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评价观点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法):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沛西·能(英):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评价观点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了极端。评价恩格斯: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观点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评价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观点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评价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性交往。论证:“起源”不同于“产生”、“出现”。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探讨“起源”则要找到“原型”;同时,既要明白起源结果物与“原型”之间的联系,更要区别二者间的差异,切不可把起源结果物等同于“原型”本身。㈡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发展㈠原始社会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①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②教育没有阶级性。•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不具有严密的计划性没有阶级性教育内容贫乏④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⑤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㈡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夏朝。夏:庠、序、校;商周时有瞽宗、辟雍、泮宫等。•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④教育目的是培养国家的未来统治者•⑤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学校产生的条件:•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三是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四是成熟文字的产生。•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①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②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③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④教育方法:体罚盛行•⑤教师地位: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西方奴隶社会教育•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内容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雅典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古印度宗教教育盛行,形成寺院学府的特色。•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是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最典型的特征。(2)封建社会的教育•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察举制的选士制度•隋唐时期606年采用科举制度•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清代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西方:•有两种类型的教育,即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教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皇室之外的贵族子弟成为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士;教育内容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为主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存;其中学校教育的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学为仕官、学为僧侣。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第四,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教育日益大众化。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1619年的德国。•③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教育内容上增加了科学知识,形成许多新的学科•④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⑤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具有了完备的教育系统;•⑥引进实验法、演示法等,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㈢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普及教育,不断扩大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第三,学习对象涉及科学、人文众多学科,教育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1.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提倡按科学规律办教育,教育具有科学性。全民化1终生化2民主化3信息化4全球化5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向:一、教育的不同理解第二节教育的本质【分析材料】我们的学校总是要求孩子从小上课认真听讲,不许说话,不许做小动作,老师说什么,孩子听什么。考试得有好成绩才是好孩子,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差孩子甚至坏孩子。相反,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出了西方教育孩子40条法则,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你见过中国的课堂教学吗?50多学生拥挤一堂,桌椅安排呈现权力般秩序,课堂气氛肃穆庄重,教育过程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预先设置的程序,即所谓的备课;教师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尽情”地发挥灌输教育的作用,相应地,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被忽视、压抑,学生只能“正襟危坐”地被动接受教师的“填鸭式教育”。而西方国家的课堂教学怎样呢?美国的中小学课堂布置得花花绿绿,像游乐园,学生与教师上课围圆圈坐,教师居于其中,师生在如此“平等”的气氛中,民主、自由地讨论、交流;法国的学生上课,不受每一节课45分钟、每星期5天的限制,教室被布置成“T”形,以便师生交流;而英国教师认为知识可以通过在图书馆自主学习获得,课堂时间宝贵,应该用来激发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为主。【分析材料】•第一,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重视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间对象性交流的存在。(一)东方的理解第二,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中小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第三,东方教育具有强制性特点,教师具有极高的权威。第一,教育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施教者只不过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第二,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教育是教育者对早已种在学生心灵的智慧种子进行引导与挖掘。第三,学生自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师只作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很少有强制教育、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二)西方的理解比较东方与西方对“教育”的不同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去解释中外教育现象,思考其对国民素质的影响。想一想从本质上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促进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二、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分析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最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即受教者具有人的主体性,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其次,教育的过程是“育”,即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营造受教者自动的环境,使受教者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影响,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工厂式”的敲打挤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最后,教育的结果是“化”,即外在的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者内在的素质,表现为受教者在知识技能水平方面的提高,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积极变化,而不是生产出具体的、有形态结构的物。(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使受教者获得主动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为职责的人。•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三)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在教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这一对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它的存在是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存在的理由。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是不同层次的两对矛盾。三、教育的属性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什么是教育”的进一步认识,是对教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讨论教育属性的意义教育属性的内容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人类教育随人类出现而产生,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教育就得以存在。教育的社会属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化的再生产活动。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有跟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表现,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教育总是在继承过去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得以推陈出新,不断发

1 / 9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