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教学方针,为教师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经过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生理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遗传素质是不同的。普通儿童的智商是100,超常儿童的智商可达到130或140,智障儿童只能达到70或80。当然智商测量是否科学,也有疑义,不一定说明问题,但大家都承认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就拿人的思维品质来说,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思维迟缓;有的人思维开阔,有的人喜欢钻牛角尖等等,各有不同。如果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培养学生,很难取得圆满的效果。从教育学来说,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来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教育成功。我国古代《学记》就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又说:“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诚心,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因材施教,否则就达不到育人的目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怎样理解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有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最终的公平应该是使每个儿童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能获得教育的成功。一个学生本来形象思维比较好,喜欢文学艺术,你偏要让他学奥数,这不是对他最大的不公平吗?一个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创造意识很强,你偏要让他去学理论学科,这不是对他最大的不公平吗?有些家长明知自己的孩子成绩平平,偏要让他上重点学校、重点班、实验班,结果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自卑,优势消失殆尽。这都是没有找到孩子最适合的教育的结果。相反,如果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他就能得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现代社会多元化人才结构的要求。古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二元对立的,不是人上人,就是人下人。而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多元的,现代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什么是人才?我认为,只要有社会责任感,勤奋努力,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据报道,香港大学前不久给一位勤奋工作几十年的清洁工颁发荣誉博士学位,这是尊重人才的典型。天才是人才中的精英,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现代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作为教师,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师和家长都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有方的缘故。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从幼儿开始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到中学阶段逐渐形成自己的志向。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到了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话,做老师的就要为他担忧,担心他将来成为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平平庸庸的人。而我国当前却缺乏这种教育思想,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往往没有自己的志愿,只凭分数报志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担忧吗?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的选择提供条件。为此,课程要改革。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我主张必修课要降低程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懂学会,这样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选学他喜爱的学科,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跳级,提前毕业,有的可以到大学选学一些课程,这样才能涌现出各种杰出创新人才。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教学要摒弃注入式,采用启发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实践、有时间锻炼身体、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科技或文艺活动。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生动活泼,我们的学生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篇幅二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经历了新理念的洗礼。在尝试了各种新的语文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之后,我们渐渐发现,仅仅依靠现行教材,过于局限,因此积极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多处对阅读要求的详细描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现状然而,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内外活动却成为困扰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头痛问题。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12册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的确,现行的语文教育仿佛有被曲解化的倾向,许多教师对课内阅读知识十分重视。在农村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种倾向更加突出。教师对课文的把握与教学,都从生字、新词、重点句段分析、中心思想、语法、语感等诸多方面对学生们进行课本上阅读知识的“传授”。这固然没错,毕竟我们的教育要以科学、合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然而结果常常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讲了多少遍,而等遇到一篇课外的阅读篇目,学生们要么曲解中心,要么肢解其意,遇到稍微灵活一些的题目时学生们仍旧是大面积的失分,令人不胜烦恼。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这在当前的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的“语文通病”。三、什么是课内外阅读一体化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论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对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叶圣陶曾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在课内教学中,与课外阅读的紧密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具有密切的协调性,相关性和可拓展性。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着眼当前的同时,必须面向未来。因此,努力推进农村小学生阅读教学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必须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及整合,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具有密切的协调性,相关性和可拓展性——及课内外阅读一体化。而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与整合,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关键。四、怎样进行课内外阅读一体化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应该立足于课内、放眼于课外。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寻求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统一的联系。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节点与方法。(一)搞好课内阅读教学与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平台,新《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阅读教学能力要求。通过教师创造性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广泛性的阅读学习,不仅能有效地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改善农村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与学单一枯燥的现状。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1、提倡拓展式主题阅读教学以单元主题为中心,进行拓展式主题阅读教学。以每一单元为一个系统,以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为核心组织教学。单元主题好比一条线,课文好比线上的珍珠,以线串珠,及用大语文观统领领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同时,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来指导。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这种教法叫做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如我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样14课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活动的:以痛恨战争,呼唤和平为主题,让学生默读《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再让学生轻声朗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两篇课文。读后,以哪篇文章、哪个段落、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产生'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感情为线索,分享讨论4个课时,之后,让学生自读与之配套的自读课文和配套练习里的4篇文章,还是以痛恨战争,渴望和平为主题,叉进行了4课时的分享讨论。在这8课时里,学生从这篇文章讨论到那篇文章,从课内讨论到课外,从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进行着多种方式的互动交流。接着,我用4课时,和学生一起背诵了岳飞的《满江红》等3首诗歌。剩下2课时,学生做作业,我检测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效果异样的好。)(二)以课内为基点,拓展课外阅读1、从教材出发,进行阅读拓展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以课文为原点,以典型的课外文章为落脚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圆圈式课外拓展阅读。(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向学生推荐初中课文《记金华双龙洞》;学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海洋》一书;学了《小壁虎借尾巴》,推荐《尾巴的功能》等等。)2、以活动带阅读开展多种多样与课外阅读相关的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小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进一步促进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推进与深化。(三)重视活动与评价,促进阅读“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特点,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采用讲、展、赛的形式,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1)“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心得交流会;(2)“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文摘卡、剪报等;(3)“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通过这种成果展示,使其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四)做好“读”与“写”相结合“读”与“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阅读一体化,是写的基础;写作拓展化,是读的推进,是对读的再创造。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搞好“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也是巩固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成果的客观要求。(1)写心得。把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或收获写下来,写成片段或一篇完整的文章;(2)写摘录。;把自己在课内外阅读中得到的,有用的知识、奇闻佚事或异域风情等写出来,整理总结;(3)写读后感。对自己读过的书进行评论、评价等;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是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和整合。这对于我们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要高度重视,更要把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农村实际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科学全面的语文阅读观,使乡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