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文案大全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的划分: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二、区域类型的划分类型概念特点举例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功能区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三、区域的空间尺度: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区域的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四、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西南青藏高原25%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海报多在1000米以下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实用文档文案大全自然环境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热带雨林、季雨林西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山麓山顶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文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自然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①分界线:②南北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气候河流耕地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古代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温带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热带亚热带季风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南方与北方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与旱地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秦岭—淮河实用文档文案大全区域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土壤棕壤、钙质土、黑土红壤、砖红壤社会经济条件农业产业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工业产业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发较早,开放程度高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优势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资源丰富水热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好人地关系③四大亚区差异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东北温带季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华中华南季风,亚热带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华南季风,热带常绿阔叶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中部崛起”的范围: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实用文档文案大全2、差异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12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共10个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一、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比较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经济逐渐复苏走向协调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1、区位优势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1、衰落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2、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实用文档文案大全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地伙伴论)2.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出现时间产生背景(原因)核心思想产生结果观点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社会初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观点二:人类中心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早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地关系对立观点三:人地伙伴论后工业化时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谋求人地关系协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实用文档文案大全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3.可持续发展图示: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3.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三、可持续发展历程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a、庞大的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实用文档文案大全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一)人口战略人口问题解决措施①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②人口素质低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③贫困人口多坚持开发式扶贫④人口结构不合理完善养老体系;禁止性别人工选择(二)资源战略资源问题解决措施①人均资源少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②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量大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③科技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提高科技水平,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三)环境战略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四)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