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医学史中国医学史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目录LISTOFCHINESEMEDICINEHISTORY一、中国医学萌芽和奠基时期•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二、中国医学兴盛、发展、创新时期•晋唐~宋金元(265~960~1368)三、中国医学进一步发展及稳定时期•明清(1369~1840)四、中国医学近现代发展部分•1840-1949-现在中国医学史部分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中国医药学萌芽和奠基时期中国医学史中国古代的医学THEANCIENTCHINESEMEDICINE一、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远古~春秋)二、中国医学的奠定基础时期(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远古~夏.商.周.春秋~公元前476)一1、医药学起源时期远古~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2、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奴隶社会)中国医学史1医药学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居住:从“有巢氏”到“穴居”;从土窑——地窑——土屋、木屋、石屋衣着:赤身裸体——兽皮、树皮覆盖身体——羽毛、树叶、茅草坡身——皮衣——纺织缝纫。用火:从发现火——自然火引用——摩擦生火(人工取火)。它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导引:从模仿动物姿态和人们劳作,经过加工发展而来婚姻:原始群的两性关系杂乱——血缘群婚(内婚制)——氏族外婚(旧石器中期)——相对固定的对偶婚有了人类,就有了卫生保健活动。中国医学史1医药学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药物植物药——从食物充饥开始动物药——从获取动物食品开始矿物药——从采矿和冶炼时代开始针灸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外治法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等的做法。医药知识不断积累石刀:有锋刃,用于破痈排脓。新石器时代。中国医学史伏羲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2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是这一时期我国医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甲骨文与医药医疗实践与卫生保健:《周礼》《礼记》医事制度:《周礼》甲骨文中的:“蛊”字甲骨文中的:“龋”字中国医学史甲骨文中的中医药据张炜专著的《商代医学文化史略》研究认为:甲骨卜辞中记载了商代的医官与医案,以及疾病的预防、药物疗法、食疗、针刺术、按摩推拿术、熨灸术、拔牙术、接骨复位术、助产接生术、创面处理术、祭祀治疗等诸多方面。据李良松研究,殷人之治病方法大致有三:一是以巫术治之,二是以药物治之,三是以其它非药物疗法治之。巫术只能起到心理治疗和提高心理抗病能力的作用,对于多数的疾病,还需运用药物、针刺、艾条、按摩等方法来治疗。中国医学史甲骨卜辞中的中医药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不但记载了许多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还有不少直接是记述药用的卜辞,如“……巫妹(艾)子?”;再如“丑贞:子又(有)(艾)?”等等都是卜问用艾或艾灸为小孩与其他人治病的记载。殷人还将药物应用于一些疾病的防治,甲骨文可确为印证:“贞:ㄓ(有)药,龙(宠)?”又云:“……不其药?”这两片卜辞上条是卜问有了药物,病情会好吗?下条的文字已残缺不全,当是卜问不用药物治疗行吗?等等。中国医学史《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系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经近人考证,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周礼·天官冢宰下》记载有: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等。从“攻之”、“养之”、“疗之”、“节之”、“养其”病以及“祝药、刮杀之齐”(祝,通“注”,指外敷用药;刮杀之齐指拔除脓血和销蚀恶肉的药剂,齐同“剂”)等记载来看,周代对疾病的治疗,既有内服药物,又有外敷药剂;既注意到了攻其邪毒,亦认识到护养正气的重要性。周代的药物实践知识亦颇为丰富,有专业的“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周礼·疡医》载:“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又有:“凡疗疡:以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等这就是说,药物已开始以酸、辛、咸、苦、甘五味来确定其作用,使药物的应用从简单的经验向理论认识飞跃,为后世药理学的发端。此外,《周礼》中还有关于“嘉草”、“莽草”等药物的记载。中国医学史《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系西汉戴圣编纂,共四十九篇,多为孔门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礼记·月令》指出:“孟夏月也,聚蓄百药。”还提到药物生长的情况,如“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仲冬之月,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其中鹿角、蝉蜕、半夏为中药材,蚯蚓、麋角等亦可入药。《礼记·曲礼》曰:“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礼记·曲礼下》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说明当时尽管用药物治病已很普遍但由于缺乏药效药性的具体知识,故用药很慎重。中国医学史2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气、精、神:《管子》阴阳:《周易》五行:《尚书》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的诞生对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借鉴。中国医学史《管子》一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卿管仲所撰,实际上系后人摘录管子言行及稷下学派言论并大量附以齐国法家著作汇编而成。其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工农业生产、天文历法等多个方面。该书提到了许多药物名称。如:藁本、桔梗、杏、槐、桃等等。《地员》除描述了许多药物的生长情况外,还提到了药物的功效:“薜苈、白芷、蘼芜、椒连,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认为一些芳香避秽的药物具有抗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医学史《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包括《经》和《传》。前者可能写定于周初至春秋,而后者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周易》对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文化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也为中医学提供了立论的基础和框架,故素有“易医同源”和“易医相通”之说。《周易》经文中提到的药物名称,虽然品种很少,但仍十分可贵,有茅茹和苞桑(《泰》卦:“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白茅(《大过》卦:“初六,藉用白茅,无咎”)、杞和包瓜(《姤》卦:“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蒺藜(《困》卦:“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以及在《系辞》中提到的“兰”(如“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等。《需》卦的九五爻辞曰:“需于酒食,贞吉。”“酒”的古文作“酉”,从“醫”字看,说明医与酒有关。《周易》还认为治疗疾病一方面要贞卜(即占卜),另一方面要用药物来“损其疾”,如损卦六四爻辞所说:“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损为减损,遄为快速,是说对病人要减轻他的疾病,使他快些好起来,有喜,无害。《易经·无妄卦》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亦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懂得用药物治疗疾病。中国医学史《尚书》中的中医药《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尚书·说命》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还记载了若干巫医的活动,如“周公祷武王之疾而瘳”等。《尚书·禹贡》是我国先秦文献中具有系统地理观念的篇章,篇中提出的“九州”的地势和气候等,是《内经》因地制宜治则形成的基础,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疾病因地域气候的不同其治疗的法则也各异。中国医学史2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公元前541年秦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所发的一段议论说明:1、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作为主要病因的概念,已经形成2、阳淫热疾,阳淫寒疾说明“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病理学说基本正确。3、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也给后世诊断学及药理学以一定的启示。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傳一·十二)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至于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中国医学史2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药物知识的积累《周礼》、《诗经》、《山海经》、《离骚》酒的应用:夏·仪狄造酒醫汤液的制作:商·伊尹创制汤液药物知识的积累和酒的应用以及汤液的制作对中医药制剂影响深远。中国医学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大体产生于距今2500年左右的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在全书所收的三百多篇的诗歌中,载有可入药的动植物近三百种,其中包括植物药50余种,多为后世常见药物,今分为草部、木部、鸟部等七类。对这些植物、动物,虽未明确指出其药用价值,但被后世医药学家收入本草著作的就有百余种,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茅针)、壶(葫芦)、木瓜、枣等。说明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中药知识。如《大雅·板》提出的“不可救药”体现了当时药物学与治疗学的关系及用药物治病的水平。《诗经》对一些药物的生长环境、采集、产地、食用季节都有详尽的记述,如“春日迟迟,采蘩(白蒿)祁祁”、“四月秀葽(远志)”、“八月剥枣”、“八月断壶”等分别指出了白蒿、大枣、葫芦等的采集季节;“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等,记载了植物的产地。由于诗歌体裁的局限,所载内容文字虽简,但是仍不失为早期记载药物的珍贵史料。中国医学史《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也是一部医药内容十分丰富的先秦典籍,主要记载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名山大川及物产。原署为夏禹、伯益所作,实则出于战国人之手,秦汉间又有所增益。西汉刘歆校后分成《山经》5卷和《海经》13卷。《山海经》叙述中虽时有神话色彩,但更多的却是科学内容,其中有关该书记载的药物数量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共126种,包括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不详3种;可以分为补药、解毒药、种子药、避孕药、预防药、美容药、毒药、杀虫药、醒神药、治牲畜药等多种不同类别。而且对药物的记述,已经涉及到产地、形态、气味的描述、主要效用和使用方法等几个方面,这些均是传统药物学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构成。中国医学史《山海经》对药物形态有详细的描述,如植物药的根、茎、叶、花、实,动物药的喙、翼、足、尾等。并在药物功效和使用方法上,也作了详细的说明,如《山海经·卷二·西山经》曰: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山海经》中的药效记载,反映了最初级、最基本的药物知识。据统计,书中所载药物大多一药治一病,如青耕“可以御疫”,栎“食之已痔”,鱃“食者不疣”等;也有50多种是数药治一病,如治疗风疾的药物有6种,治疗目疾的药物有7种,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有5种等;仅有14种是一药治数病,如虎蛟治肿也治痔,肥遗治疠也可杀虫等;但是没有记载任何经过归纳总结而产生的用药原则。此外,还有约60种仅记有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