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衔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说“怎么到了高中化学这么难学,原来我在初中时的化学都学得挺好的”。大部分学不好的学生都表现为“老师讲的时候听得明白,上课认真做好了笔记,但碰到自己做题还是不会正确分析,成绩总是提不高,总是没感觉”。高中一年级,是处于初、高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初高中教师缺少交流,高中化学教师不太清楚初中的教学方法,初、高中化学教学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所以学生从初中刚上高一适应不了高中的教学方法,才会出现学习化学的困境。要想使学生走出“化学难学”的困境,就必须搞好高一与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衔接问题。一、研究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与原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比,化学新课程无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义务教育延伸与拓展阶段的高中化学教育,积极开展新旧化学课程的对比学习与研究活动,切实做好化学课程标准到化学教学大纲的衔接工作,是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化学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从传统化学教学大纲到现行化学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转变:项目化学课程理念的转变课程观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转变课程目标从过分强调掌握“双基”的化学课程向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化学课程转变目标取向从面向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课程内容从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课程实施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转变课程评价从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获得的化学课程向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关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关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化学课程转变从以上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理念各方面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与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在知识衔接方面,由于新课标新教材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总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1、原大纲上有,新课标删去知识点的有:(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2)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3)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4)H2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5)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6)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7)物质的溶解过程;(8)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9)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10)H2的实验室制法,H2的性质(还原性);(11)碱式碳酸铜的分解;(12)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1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14)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15)Cl_、SO42—检验;(16)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2、新课标中有但比原大纲降低了要求的有:(1)新课标要求“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质,原大纲要求“掌握”O2(碳、硫、磷、铁在氧气里燃烧)和CO2(跟水、石灰水的反应)的化学性质;(2)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原大纲要求掌握”O2和CO2的实验室制法;(3)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新课标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有所体现,原大纲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4)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原大纲中要求“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5)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原大纲要求“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6)新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大纲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7)关于元素,新课标要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原大纲要求“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8)关于化合价,新课标要求“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原大纲要求“了解”化合价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9)关于化学式,新课标要求“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原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当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点增加了十几个。如果到了高一仍使用老大纲老教材,那么,这些删去的和降低要求的内容就要重新补充和强化,这给高一的教学增加了不小的负担。三、注意做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让学生能顺利过渡1、由初中简单的直观教学法到高中较深、较难的化学原理教学中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高中化学知识逻辑性和抽象性相对较强。这样看来,如何把化学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好,就是化学教师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有些知识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这就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的标准时,列举生活中啤酒、火柴等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物质的同一属性;在感知1mol粒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多大时,可以列举若将阿伏加德罗常数个麦粒分给全世界的人口,每个人应分得多少。通过这些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2、用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从学科教育目标出发,对化学实验内容及实验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过去单独学生实验的编排方式,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项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始终,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尽管高中课改尚末实施,但为适应时代发展,不使初高中化学教学脱节,在教学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演生看”的实验教学方式,依托化学实验来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景,以此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假设——分析问题或现象——解决或解释问题,有效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这既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本义,也是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3、握好从慢到快节奏过渡节奏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其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学习动机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童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等习惯,再加上初中阶段化学课节奏比较慢,复习时间比较充裕,在他们的大脑里会产生“慢慢来”的惯性。进入高中后,化学课程难度深度大为增加,知识密度加大,这就面临着在短期内要容纳更多、更难知识的难题,但可用于课堂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比较少。因此,教师要重视这种时间和学习节奏上的变化,引导学生由慢而快地转好轨。四、培养兴趣,加强学法指导根据高中化学知识的深度、抽象性等特点,教师应特别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教学过程中,可用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表面庞杂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由点连线、由线串成面、织成网,以便进行有序贮存,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性质的内在规律性。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受益终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大脑便能迅速地将知识块分解、选择、迁移、转换、重组,促进问题得以解决。独立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学生学习的信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切忌以“抡大棒”的办法去压学生,让学生从解题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由于初、高中学习任务、要求的不同,势必引起学生的不同心理活动。苏联心理学家日列维托夫说:“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三种形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因此,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是可以捕捉和把握的,同时,又是可以矫正的。高一学生中常见的消极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①自我陶醉型。中考成绩较优,自认为可松一口气,不了解高中学习目标上的高要求而盲目乐观。碰壁后常常怨天尤人;②自我放松型。认为自己的志向与化学无缘,因此放松学习;③自暴自弃型。考试不理想,产生畏难厌学心理,因此破罐破摔;④自我优化型。视化学如大敌,怕污染,自认为学化学不如学“话”学,动口不动手。凡此等等心理状态,不加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初、高中衔接便成问题。因此,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坚持长期不懈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正,开辟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环境。总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和大纲、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