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兵馬俑並不只在於歷史價值,它還同時具有藝術與文明的意念。每次的接觸都會給人層層不同的感受,一方面震攝其氣勢,一方面更惊叹其精密的藝術表現。其人文與历史价值的具体展現,更是它深深吸引我們的地方。秦始皇兵马俑,神态逼真,生动传神,庞大的地下军阵,再现了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威风场面。〝秦始皇兵馬俑〞,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恢弘。1974年,所發堀出三坑,总面积共22780平方米,成品字形,坑內放置与真人、馬匹同等大小之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排列成長方形軍陣,重現了秦始皇當年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壯闊場景,是本世紀最壮观的考古發現。當地人有句俗語:「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不忘秦始皇」,這兵馬俑所帶來的遊客量可想而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后便轰动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的相關位置﹝如上圖﹞所示,一號俑坑面積最大,位於其他俑坑的南方,二號、三號、四號俑坑位於一號俑坑的北方,從東向西依序為二號俑坑、四號俑坑和三號俑坑。一號俑坑面積最大,面朝東,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二號俑坑位於一號坑東北側,面積約6000平方米,平面略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三號俑坑位於一號俑坑西北側,東西長28.8米,南北寬24.57米,面積約520平方米,平面呈不規則的凹字形。四號俑坑位於二號俑坑和三號俑坑之間,四號坑中並無任何兵馬俑,有人認為此坑是其他三個俑坑填土時,挖土所遺留下的坑,但是坑璧整齊,與其他三個俑坑一樣,都有斜坡門道,應該是未完成的俑坑,從歷史背景來看,有可能因秦朝滅亡時,還來不及完成的俑坑。從兵馬俑損壞的情形,有些馬頭破掉、裂開的地方一樣,可看出製作方式為壓模成型的方法。陶俑的身體內部可看到用泥陶盘筑的痕跡,可知制作方式是用盘筑泥條的方法。兵馬俑製作方式是使用上述兩種方法製作大體架構,再做細部的刻劃處理。使得每一個陶俑的形象風格都各具特色。陶俑最早出現於站国時期,但那时制作的陶俑体型較小,火候低,製作粗率。而秦兵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製作精細,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秦(公元前221-前206年)高195厘米1977年陜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陜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藏。特色將軍俑,頭戴冠,身著戰袍,外罩精致細密的铠甲,足蹬方头履。面部表情极为逼真:方面寬額,劍眉高鼻,双唇紧闭,上留八字胡,雙頰丰厚,蓄有浓须。顯得老成持重、沉著剛毅。塑造出秦軍指揮官威严庄重的形象,还赋予他谦逊、沉靜的氣質,使人物形象更至丰满。秦(公元前221-前206年)高122厘米1977年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特色跪射俑,身著戰袍,外披鎧甲,足穿方口布鞋;頭上結髻束帶,半跪於地,雙手仿佛正要拉開弓弦,姿式威武雄健。他雙目平視,機警勇敢。其衣著、鎧甲、姿態、表情,都顯示出秦俑塑造精緻、刻劃入微。他的下頷殘留著粉白色,說明秦俑製作時均經彩繪。是多麼威武、剛健,令人讚嘆啊。秦(公元前221-前206年)1977年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陜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藏特色立射武士俑,左足跨出半步,雙足略呈丁字形,左腿前拱、右腿後綳,左臂伸張、右臂曲舉於前作拉弓待發姿態。臨敵時立、跪兩種姿勢可以交換,輪番射擊使敵人無法靠近。箭在弦上卻又引而不發及其面部誓死如歸的專注神情,在在蘊藏暗示著強大莫測的爆發力和生命力。出處:陜西省臨潼秦始皇陵附近。外觀:全車共有3462個零件,可以拆散組裝,總重量為1241公斤。此車是秦始皇鑾駕之一的模型,人、馬、車的形製是實物的二分之一大小。車前駕四匹昂首欲馳的駿馬,橢圓形龜甲狀寬沿車篷,覆蓋於車廂之上。車廂分前、後兩部分,前部是駕駛室,中有御官銅俑,腰間佩劍,手執轡索,駕御行車。後部是乘坐帝王的車廂,車廂上開有特製的門窗。鑄造精美,彩繪華麗,是科技與藝術、雕塑與繪畫完美結合的典範。銅車馬一組兩乘,前面一乘叫“高車”,車前套著4匹馬,車上有一獨杆圓傘,車箱三面都有檔板,後面敞開,御官站立傘下,手執轡繩。後面一乘叫“安車”,也是四馬單轅,室內全部彩繪,左右各有一個推拉窗,窗上排列著整齊的鏤空小孔,車箱四周封閉,後面有門。這兩乘模型的銅車馬,展現了工匠巧奪天工的工藝技巧,神形兼備的造型藝術,絢麗多彩的花紋圖案,並集青銅冶煉、鑄造、造型、加工、裝飾於一身,所以被冠於《青銅之冠》。共用了8年的時間,耐心的清理修復,終於恢復了原狀。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哇!好酷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