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整理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中的“教长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斯宾塞(H.Spencer)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杜威(J.Dewey)则认为“教育即生活”。4.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6.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与人类的发展。7.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8.在教学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演变。9.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②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③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10.1972年,埃德加.福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1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12.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1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14.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15.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练。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16.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1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著有《论语》一书,其教学思想是:①重视因材施教;②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③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19.《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20.苏格拉底的问答分为三步: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21.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2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23.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24.法国著名启蒙教育思想家卢梭,他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尔》是理想中的教育模特。25.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后来,康德的学生林克将讲座的内容整理、编纂并予以发表,题为《康德论教育》。2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27.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他的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她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2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地位。29.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①以实用主义为指导;②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③主张“教育即生活”,④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30.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的系统分类”和“掌握学习”理论。①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②“掌握学习理论”,即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内容,着眼于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水平,“掌握学习”强调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给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教好。3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原则体系和发现法。所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2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与规则。32.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33.法国的保尔·朗格朗写成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概念。34.现代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节本组织形式(6)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35.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终身化(2)社会化(3)生产化(4)民主化(5)国际化(6)现代化(7)多元化36.中学教师学习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基本上包括理论建设与实践应用。37.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实验法(5)比较烦(6)个案研究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简)a)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受教育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c)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1)培养合格公民,高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二、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a)生产力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b)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c)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提出了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以来,提出了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在15%以上)的要求。d)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分为四类:(1)知道是什么(2)知道为什么(3)知道怎么做(4)知道谁有知识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明教育具有经济功能)←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a)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再生产科学知识)c)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重要部分/重要方面)3.教育能够使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说明教育具有经济效益。4.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的飞速发展,社会逐步由“学历化社会”向“学习化社会”前进。5.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6.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7.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三、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道前进。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空间,影响了受教育的数量和教育质量。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简)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4.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5.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知识创新)。6.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7.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3的”开放式教育。四、教育与文化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a)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2.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说传递的教学内容上。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分为:①学校物质文化;②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③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5.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6.学生文化的特征(简):①过渡性;②非正式性;③多样性;④互补性;⑤生产性。7.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织活动。8.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伤亡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地位(5)社区的影响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表现在:第一,教育内容的继承。第二,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第三,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性。b)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一是滞后性;二是超前性。(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适度超前)3.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又必须顾及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教育的能动作用。第三章教学与个体身心发展★★★(全章都是重点)1.促进个人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2.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印度的狼孩回到人间没有人性,是因为缺乏社会实践。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强调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展善。“人之初,性本恶”(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关键期),及时施教,以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其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c)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不搞“一刀切”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e)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