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共计461年)一、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传统文化发展到新高度的阶段。具体表现:政治上(1)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3)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4)汉族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边疆各族的发展。经济方面:(1)封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农业、手工业、都超过前代水平;商业突破了“坊”“市”界限,纸币的使用反映商业的高度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2)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3)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民族关系上:(1)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2)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新的民族形成。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科技文化上:(1)传统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科学技术又有新发展,不仅在国内的军事和生产、生活领域得到应用,而且传向世界,对欧洲历史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以诗词创作、理学兴起、元曲兴盛为代表,传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2)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文化对祖国文化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二、单元体系构建及基础梳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五代十国政治分裂割据原因:(根本、直接)情况五代更替十国并行南方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经济重心南移先进地区人口增加后期统一趋势加强人民社会经济统治者周世宗改革措施作用北宋与辽、夏、金并立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定都东京结束:979年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2)发展科举制:类型、科目、方法、作用影响:积极、消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五代十国北宋与辽、夏、金并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影响积极消极(见课本)中期社会危机与对策危机财政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2)冗官、冗兵、冗费(3)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银娟政治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2)财政困难阶矛尖锐农起义不断民族危机:辽和西夏不断进攻北宋对策庆历新政:时间、内容、作用、结果王安石变法:时间、内容、评价比较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进步性:变法是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局限性:(1)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很重。(2)变法缺乏策略性。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没有采取灵活的手段平息大地主、大官僚的不满。(3)一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或肆意更改、曲解变法措施,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北宋与辽、夏、金并立北宋建立结束加强中央集权中期社会危机灭亡:1127年,金灭北宋民族关系宋辽契丹建国:916年、阿保机、“蕃汉分治”、改国号为辽战与和:高梁河大战、澶州之战、澶渊之盟宋夏党项建国: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战与和:1044年,宋夏议和宋金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宋金和战:东京保卫战与“靖康之变”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南宋与金并立建立:1127年,南宋建立抗金:北方义军和岳飞的抗金斗争对峙:1141年,宋金绍兴议和,南北对峙局面形成元朝蒙古汗国12世纪中后期,铁木真结束混乱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意义)征战:(对内、对外、原因)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称大都;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统一:(统一的过程、战略、原因、意义、文天祥抗元)元统一的原因:(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3)正确地运用了战略战术;(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1)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明、清五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2)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4)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5)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如何看待元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两重性)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元朝建立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表现或形式(1)民族迁移(2)“汉人”概念扩大(3)新的民族形成(4)加强边疆管辖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地方(见课本)行省制度的形成、演变、特点、影响(见探究)灭亡红巾军起义原因:政治腐败、沉重的徭役负担、经济掠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自然灾害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爆发:1351年发展:结果:1368年,朱元璋行省制度的影响1、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2、行省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1)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五代十国北宋与辽、夏、金并立南宋与金并立元朝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特点:(见课本)农业:工具、耕地、品种、农产品商品化、耕作技术、重心转移、政策(少数民族政权)。手工业:矿冶业、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和城市(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2)南宋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的繁荣(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4)元朝交通的发达和都市的繁荣(下一张)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1)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表现(见课本)原因(下一张)(2)辽、金的对外贸易原因表现(见课本)(3)元朝的对外贸易和往来:(见课本)元朝交通运输业发达陆路交通:横垮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由元大都启程,有三条大道通往西方。水上交通海运开辟:从长江口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可抵达直沽。漕运开辟特点:截弯取直,不再绕道洛阳意义:既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问题,也保持了海河、黄河、淮海、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沟通。开凿会通河、通惠河,连接原有运河并延至大都。作用是“南粮北调”的需要,是江南经济超过北方的结果,也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准备了条件。元朝都市的繁荣大都不仅是元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性商业城市。来自欧、亚、非诸国的使团和商队络绎不绝,“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国人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宋代海外贸易为何兴盛?对外贸易的通道为何转向了东南的海路?答:第一,从国内情况来看。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这成为宋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基础。第二,从国际环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我国的沿海口岸。这就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第三,从两宋政府的政策来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对外贸易。宋朝每年有沉重的“岁币”负担,军费、官俸禄开支很大,财政入不敷出,需想方设法开辟新的财源。为此,宋政府一方面鼓励对外贸易,一方面奖励外商来华贸易,并且进一步完善始建于唐代的市舶使制度。北宋中期以后,对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财政收入的很大比重。第四,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第五,从地理条件来看,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兴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宋朝因此与西亚、欧洲各国的陆上联系受到障碍而中断,东南方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五代十国北宋与辽、夏、金并立南宋与金并立元朝宋元文化原因(1)社会经济继续发展(2)社会环境相对安定(3)民族融合高潮出现(4)对外交往更加频繁(5)两宋政府重视教育(6)隋唐文化的影响特点:(见全品)概况科技(1)宋代完成和发展了三大发明(2)建筑技术的大发展(3)杰出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理学含义:(见课本)代表:北宋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是集大成者。主张:(见探究)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五代十国北宋与辽、夏、金并立南宋与金并立元朝宋元文化概况理学核心内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出现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影响:(见探究)史学文学词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最杰出的词人宋词繁荣原因:(见课本)代表豪放派婉约派陆游(见课本)世俗文学:背景、特点、影响文学词世俗文学元曲含义:(见课本)代表作家: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绘画艺术:(见课本)三、要点归纳探究一、明朝以前中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和各种类型发生的原因及概况三大类第一类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原因:游牧民族生产的不稳定性和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概况:东汉时五胡内迁;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南下中原。第二类北方人口南迁至长江以南原因:黄河流域时常发生战争和南方相对稳定。概况:东汉至南朝,北民南迁;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北民大量南迁。三大类第三类汉族人口大量迁居边疆地区原因:政府组织;躲避中原战乱;大一统下的人口流动。概况:秦朝时大量人口迁至河套和越族地区;安史之乱后汉人避居边疆;元时汉人迁居边疆。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见全品)三、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见全品)四、全面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见全品)五、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贡献(见全品)六、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见探究)四、实战高考选择题:1、(2008.四川文综)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考查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答案:D2、(2008.上海高考)“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答案:D3、(2007.上海高考)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答案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