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2、体会夹竹桃韧性的特点,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3、体会对比衬托的写法,感受季羡林先生语言的精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以旧知引路——感知夹竹桃的奇妙、有趣。1.这节课,我们继续随着季羡林老先生走进他心中的夹竹桃。齐读课题。(出示夹竹桃的课件)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夹竹桃是?(奇妙、有趣),我们重点体会了奇妙之所在,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夹竹桃的奇妙、有趣。齐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的课件)二、品读课文对比深究——品花期之长——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一)、细品韧性。1、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去欣赏那一声不响、迎风吐艳的夹竹桃。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三自然段,默读、思考:看看夹竹桃在怎样的开放?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反复地读上几遍,并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生自读感悟。(第二课时直奔重点,旗帜鲜明地让学生感悟课文的重点内容。)2、交流:读书需要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我们才能把书中蕴含的味道读出来。看看夹竹桃在怎样的开放?【句子一】(出示此句的课件)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请你具体说一说从哪些词里看出夹竹桃的韧性。(1)生:从“悄悄地一声不响”,你想到了哪个词?默默无闻。(或你感悟到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真好!)板书:默默无闻(2)我从两个“又”我感受到夹竹桃的持之以恒、生生不息、生命力顽强。(是啊,夹竹桃开花时,没有衰败,只有烂漫,生生不息,坚持不懈。)师:它默默无闻,却又生生不息。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贵的韧性吗?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夹竹桃的韧性吗?板书:生生不息评价:我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然似乎韧性还不够。谁再来试试。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株默默无闻中透着坚韧的夹竹桃。同学们,一句朴实无华的句子,经过我们的品味,却感悟到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生生不息、坚持不懈,这就是品味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句子一】(出示此句的课件)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为什么要一再强调它“悄悄地一声不响”?(板书:默默无闻)留意这两个“又”字,还能看到它在怎样开?朗读。(板书:接连不断)(教后反思:花开无声是一种自然现象。我引导学生关注季先生“为何如此表述,且一再强调”,思考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学生通过与第三段当中的“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及院子里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场景进行对比,生成出了对夹竹桃默默无闻地开放的品质的赞美,进而又联系了对生活中默默无闻的人的赞美。而这种生成,正是建立在对“默默无闻”这种品质的认知基础上,并通过迁移实现的。)【句子二】(出示此句的课件)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1)在和煦的春风里,许多花都在干什么?生: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师:在盛夏的暴雨里,许多花——生:东倒西歪。枝折花落。师:在深秋的清冷里,许多花——生:纷纷凋谢。枯黄了。随着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许多花都会不断变化着,凋谢了,而我们的夹竹桃变化了吗?板书:花开三季(2)夹竹桃成长中都面临过哪些环境考验?(和煦的春风、夏天的狂风、秋天的秋风;夏天的暴雨、夏天烈日的炙烤、秋天的秋霜)(3)此刻你看夹竹桃,还仅仅是枝头鲜艳的花朵吗?①它有自己的韧性。②它是一种精神③它是自己顽强的生命力④它还是一种笑对困难的豁达,就像天游峰的扫路人。(4)多么精彩的发言,多么真切的感受啊。再读这句话,你的感受一定不一样了。板书:始终如一教师指板书(默默无闻、接连不断(生生不息)、始终如一、花开三季)所有这些,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韧性(学生齐读)出示此句的课件:对,这就是夹竹桃独有的韧性!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这一点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1)这是一句反问句,反问句跟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2)指导读好反问句(二)、总结韧性1、我们再来回味这段文字,体会季先生为何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引读]春天,院子里花团锦簇,而在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夏天院子满园生辉……,夹竹桃却在那里……;秋天院子里玉簪花、菊花迎风怒放……,夹竹桃却在那里……;夹竹桃迎过和煦的春风,送过盛夏的暴雨,度过深秋的清冷,看不出……也看不出…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而夹竹桃从……。这一点韧性……?(教后反思:我带领学生重新组合了教材,将第二、三小节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合并,学生对文章的层次了然于胸。通过对比,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夹竹桃的韧性这一教学重点。真正做到了“用教材”而非“教教材”。)2、学到这里,你知道夹竹桃的韧性是什么吗?3、你喜欢它这种韧性吗,那你一定可以读好这个句子。齐读。三、由物及人补充阅读——由花及人——感知季羡林的高尚的人品1、王冕爱梅花“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爱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季羡林先生为何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呢?从他的经历或许能找到原因。课前我们已经对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再次迅速浏览老师发给你们作者资料,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季羡林:1911年出生,今年98岁。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出身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困,是叔叔一手培养了他,20岁时他同时考上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出国深造,他选择了清华。24岁时出国到德国的哥廷根研究梵文,由于遇上战事,归国无路,这一留就是十年,在这十年中,由于战事引起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的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但在此逆境中,季羡林先生坚持顽强积极地学习和生活,完成了博士学位。十年后,35岁的季羡林回到自己祖国母亲的怀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从此他每天清晨四点就起床开始写作,古人曾用“闻鸡起舞”来形容学习勤奋的人,季羡林却是“鸡闻他起舞”。45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在出访缅甸回国后,写下了《夹竹桃》这篇文章。在他55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到严重的迫害,在牛棚里长时间劳动改造,即使这样,他仍然笑容依旧,没有轻易向生活低过头。67岁终于平反复出,担任北大副校长,后来又担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亚非学会会长等多项职务。人们誉他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2003年,92岁的季羡林因病住进医院,但是他还是没有停止过学习读书,他把病房变成了书房。五年的病榻生活,又著成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在书中以谦虚口吻昭告天下,请大家把“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这三项桂冠从他头上摘去,他强调他跟许多人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什么大不了的。2006年,95岁的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面对主持人,面对透明闪光的奖杯,季羡林还是非常谦虚地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哪。”2、看完作者的人生经历,你们觉得作者还仅仅在赞扬夹竹桃吗?(他似乎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要做像夹竹桃一样默默无闻,有韧性的人,他喜欢有这样的品格的人。)3、中国文学有个传统观念,就是——文如其人。这样的夹竹桃,这样的韧性,从夹竹桃的身上,你看到了作者季羡林的什么品质。(他像夹竹桃一样有韧性。他是大学者,但他不炫耀自己,不张扬自己。他今年97岁的,他的生命力像夹竹桃一样顽强我感到他很朴实。我感到他就是一株夹竹桃。)4、对,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夹竹桃,这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季羡林。2006年,95岁的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你们想听一听写给季老先生的颁奖词吗?【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5、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季羡林先生因这样的韧性,于是他爱上院子里的夹竹桃,同时也让我们爱上了像夹竹桃一样的他。课文就学到这儿,老师希望从今天起季羡林先生也会成为你们生命历程中最值得留恋和最值得回忆的一个人!6、让我们再次回味课文,让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烙印。(教后反思:此设计是拓展课程性资源。我已经好多次教学过《夹竹桃》,但我总是从“夹竹桃”开始,到“夹竹桃”结束。即使谈到作者季羡林先生,也只是告诉学生此文是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但是这一次因为要上教研课,我仔细的研究了文本后,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从作者“季羡林”开始,课尾再充分利用季羡林先生的生平资料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刻。如此的“换一扇窗”,带给同学们的就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夹竹桃》了。如果说,以前的课例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夹竹桃的“韧性”;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中,学生更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韧性”。就如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所说,就是文如其人,因此今天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夹竹桃”,更记住了“季羡林”这位一生“坚韧”的先生。)四、感悟幻想1、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另有一番情趣,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五小节,找找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想起了作者的幻想?原因一: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带着花香读好这个句子,点评:花香袭人浑欲醉啊!原因二: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带着朦胧的美读好这个句子。3、也许花无意,但是人有情。朦胧的月光下,鼻中花香浓浓烈烈,眼前花影迷迷蒙蒙,奇妙的幻想就在作者的笔下流淌,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幻想入情入境读一读。4、指名朗读5、大家都融入了作者奇妙的幻想中,看屏幕,老师把这一段文字作了修改,听老师读: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感觉有什么不同?(缺少动感描写、没有活起来)看来季老先生的幻想能不能省?为什么?(没有动态,感觉枯燥)6、同学们,月光下夹竹桃的黑影本来是平淡无奇的,但是却被季先生写得这么流光溢彩,趣味盎然,除了作者能根据眼前景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外,更重要的是先生对夹竹桃有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文字。7、这种由眼前景物物产生联想的写作我们经常会用到,下面让我们也来幻想一下,月夜下的夹竹桃还会引起你怎样的幻想(选择一种句式写一写)我幻想它是______,它居然就是________。我幻想它是_____,我眼前就真的_______。我幻想它是_______,我就真看到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