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宜都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总体回顾(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都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开发为抓手,坚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实事求是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综合决策等多种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宜都市GDP年均增长保持在25.9%的情况下,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较好的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初步减缓,环境质量局部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整体趋于好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污染源治理逐步加强,环保队伍监管能力得到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逐步增加,群众环境意识明显增强。1、城市环境质量良好“十一五”期间宜都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2010年宜都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获得有效日均值个数1095个,其中PM10365个,NO2365个,SO2365个,API指数≤100的天数有354天,优良天数率为96.7%。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宜都市渔洋河、清江、长江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地表水达标率为100%;宜都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为长江,备用水源为清江。2010年全年从水源地取水量为1900万吨。监测表明宜都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2010年宜都市昼间均值为53.58分贝,城区内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达标率100%。宜都市交通干线噪声昼间加权平均值为68.3分贝,达标率100%。2、污染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果宜都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出台了《宜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各乡镇政府及重点企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市政府每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通过建立节能减排准入制度、推广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实施节能监测和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强化统计、监测、考核等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强化限期治理、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等制度措施,不断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圆满完成了污染源普查及动态更新工作。通过实施污染源治理、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发展循环经济和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将“节能减排”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推广使用节能灯、节水阀、低排量汽车等产品,制定绿色消费和绿色采购制度,建立了绿色消费体系。通过倡导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开展“节能环保进家庭、进社区”及“节能环保家庭”评选等活动,促进全社会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确保了“减排”目标的实现。通过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建成了一批节能企业,单位能耗普遍下降。宜都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采用无功补偿等节能技术,耗电量下降20%左右,每吨蒸气耗煤量减少12—16%,年节电65万度、节水150万立方米,产生节能效益300多万元,受到国家信息产业部推广。“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十一五”期间,宜都市实施重点减排项目36个,共计投资48675万元。其中,化学需氧量重点减排项目14个,共计投资25810万元,实现化学需氧量削减量3170.68吨,扣除新增量2687.09吨,净减排483.59吨。到“十一五”末期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200吨,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13.13%,完成宜昌市下达的减排任务,实现“十一五”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目标。二氧化硫重点减排项目22个,共计投资22865万元,实现二氧化硫削减量1844.62吨,扣除新增量1244.96吨,净减排599.66吨。到“十一五”末期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含宜昌东阳光火力发电有限公司总量为5180吨,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10.38%,完成宜昌市下达的减排任务,实现“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目标。3、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龙头,着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宜都市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龙头,持续开展了环保专项整治,不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十一五”期间,设置了北至陆城中心城区、南邻洋溪镇区、向东延伸至长江边、向西延伸至宜华一级公路湖北宜都工业园区和位于宜都红花套镇和高坝洲镇宜都工业园区清江北岸组群红花套高坝洲分区,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和环境准入制度,强化指导和跟踪服务等措施,加快促进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推动企业向园区聚集,实施污染集中治理。新上项目原则上要求进入园区建设,不仅共享了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也大大减少了土地占用,减缓了对环境的影响。宜都市强化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23家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加大了执法力度,对一批违法企业实施了行政处罚。持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一批环境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对19家非法小竹麻加工企业举行处罚听证,有效遏制了小造纸厂死恢复燃的势头。通过狠抓挂牌督办企业的污染治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难啃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开展工业企业环保达标整改行动,建立了“领导挂帅、分片负责、全员上阵、定人定厂”的企业环保管理长效机制。在宜都市重点企业开展了《企业环境监察员制度》试点等工作,强化企业自身环保管理,重点对工业企业落实环境管理制度、规范环保档案、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等,开展“创模”达标整改行动,从而全面确保辖区内重点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稳定达到相关控制标准。4、加强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开展农村环保工作试点。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加强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优美乡镇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宜都市把“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建设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投入,使生态家园建设步入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的新阶段。实施“一池三改”2.25万户、农村庭院净化3.5万户,适宜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48%,太阳能热水器入户率达到34%,逐步形成了“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综合治理,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效防治了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活动。“十一五”期间,宜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推动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活动,一批乡镇和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环境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宜都市成为全国“农村环保小康行动试点县(市)”。宜都市聂家河镇和宜都市袁家榜村分别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称号。5、全力推进宜都城市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宜都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累计投资3亿余元用于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已建成陆城污水处理厂和枝城环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5万吨;建成吴家湾垃圾填埋场,红花套镇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宜都市2010年城区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138万吨,处理城市污水量为970万吨,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85.24%;2010年宜都市共产生垃圾量为5.84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5.84万吨,无害化处理率约为100%。同时,宜都市不断加强对环保基础设施的管理,处理处置水平不断提高。按照新修订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实施了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建设,配合宜昌市环保局在华新水泥宜昌公司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预处理后,作为水泥厂原料掺混焙烧,实现了污泥的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节约了处理成本,为全国污泥处置探索了成功经验。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全市耕地保有量2.9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8%,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42.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87.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绿地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宜都市建成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宜昌市级湿地保护区3个,保护面积8473公顷。6、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宜都市环保能力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环保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制定并发布了《宜都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危险废物转移、处置管理,逐步规范了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的运行管理,加强了辐射环境管理,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加大企业应急管理和风险排查力度,对所有化工企业和沿江排污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拉网式排查,有效防治了环境污染引起群体性事件和因安全事故引发环境污染事件。宜都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了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理能力。几年来,全市范围内没有发生过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保管理制度和机制,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宜都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等,切实把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建立了“领导挂帅、分片负责、全员上阵、定人定厂”的企业环保监管长效机制。面向社会聘请义务环保监督员,不断拓宽环保公众参与渠道,强化环保社会监督。“十一五”期间,环境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工作条件逐步改善,执法手段和执法能力得到加强;宜都市环境监测站结合省里统一配备大型实验仪器和车辆,监测能力得到提高,完成了全市境内3条主要河流的水质监测点位、市区环境空气、噪声监测点位的工作,形成了能表示我市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框架。宜都市还建成了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大气环境质量日报、周报和月报。环保法制、科技、宣教工作得到强化,环境监测应急能力得到了提高。(二)“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分析“十一五”宜都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和进步,但与新形势下环境保护要求,宜都市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存在差距,要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物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和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切实有效,是未来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1、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期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经济整体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工业化进程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既要考虑快速发展又要注重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宜都市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的困境,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构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保体系,在“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都是“十二五”时期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对环保工作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污染物产生量较大幅度增加,减排任务艰巨。“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5%,到2015年将达到370亿元,化工、造纸等行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产生量将有较大程度的增加。由于宜都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根本改变,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主要污染物将呈继续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仅火力发电行业的二氧化硫产生量将达到46884吨,氮氧化物产生量将达8677吨。全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产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