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必修三第三单元整合提升必修三一、单元体系构建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热点缘由民族精神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长效热点,从理论层面看,民族精神是文化的实质和精髓;从实践层面,国家非常重视弘扬民族精神,例如弘扬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城市精神、中国精神,因此高考复习一定要重视民族精神问题。二、长效热点精析要闻点击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对文艺作品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寄予深情期待。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有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在思想精神层面也出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人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说到底,就是价值观缺失,以致精神上变得“失魂落魄”。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以更多的精品力作诠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的民族凝魂聚气,为我们的时代凝心聚力。问题探究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有何现实意义?分析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②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把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③弘扬中国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④弘扬中国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⑤弘扬中国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方向保证。创新预测1.民族精神已深深地熔铸于民众的心里,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社会道德风尚,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中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民族精神()①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②需要拒绝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④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弘扬民族精神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故②说法错误,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故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题意。2.有一种精神,它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这种精神是________精神。()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答案]D[解析]本题材料中“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的人格”、“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以及“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故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C三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3.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实现中国梦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答案]①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作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③坚持改革开放,弘扬时代精神,推动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不断创新与发展。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答题模板6“体现类”主观题“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的”,二是“××(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第一种设问模式的指向比较单一,在设问中明确了所要“体现”的知识,要分层展开、具体化;而第二种设问模式的指向相对比较开放,一般有“哪些”两字出现,应指出观点,往往两个以上。“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三、主观题解题突破典例精析(2014·山东,42(2))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根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和文化创新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设问的题型是体现类非选择题,首先明确知识要求,然后从材料中筛选信息与相关知识对接,材料中的京剧、武术,新疆、云南等的歌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多媒体视频等体现了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中外元素的混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采众长和包容性,筛选出相关知识后结合材料逐一分析回答。[答案]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答题模板“体现”类设问的解题,关键有三点:一是明确知识。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我们对相关知识的把握;而“××(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这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我们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在答此类问题时可先把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做出简要罗列,也可打腹稿。二是研究材料。要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的每一句话。三是比较分析。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找到一一对应关系。在上面三点的基础上,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组织成答案。失分警示“体现”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要求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另外,此类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归知识、材料归材料,知识和材料没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需引起重视。学以致用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答案]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其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