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典章制度的严密、完备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突出特点。1、秦朝创建了哪些政治、经济制度?2、到了两汉时期,继承并发展了这些基本制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哪些特点?一、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不能理解这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二、地方政制1、刺史制度2、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1、刺史制度——监察制度1)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思考:西汉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与秦不同的措施?1、刺史制度——监察制度1)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西汉:A,设十三刺史,刺史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B,巡行郡国,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C,以后,成为定制,形成一套监察制度。思考:到了东汉时期,这种制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1、刺史制度——监察制度1)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西汉:A,设十三刺史,刺史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B,巡行郡国,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C,以后,成为定制,形成一套监察制度。3)东汉:刺史成为常驻官员,后又掌军政大权,剌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却成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思考:那么,汉朝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为什么?(汉朝为什么要实行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疆域大扩展,需要加强朝廷对全国范围的控制。5)认识:1、刺史制度A、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B、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刺史逐步演化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了监察的作用;C、两汉监察制度异化的现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D、地方监察权力、行政权力和军事权力不可集中于地方长官一身。例:下列关于西汉时期刺史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而产生C,皇权空前加强D,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是其主要职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职能:监察沿革: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2、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郡国并行制1)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思考:秦汉在地方行政设置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郡国并行制1)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2)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A、封国:王国:名义受朝廷节制,实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B、原因:历史——楚汉战争中,刘邦为集中力量击溃项羽,陆续分封七个异姓王,以获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主观目的——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大封同姓子弟为王,欲图西汉王朝统治长久稳固。汉高祖“惩戒之秦孤立之败”;认为有些地方“无壮士以填(镇)之”是不行的。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C、影响:封国分裂局面的隐患,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思考:由分封“同姓王”而导致王国问题,西汉王国问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2、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郡国并行制1)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2)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3)汉武帝解决诸侯王问题汉武帝解决诸侯王问题:A、背景: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繁荣,解决王国对中央集权威胁的时机已成熟。B、措施: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推恩令:分割王国居地,列侯归郡统辖;附益之法:限制诸侯活动,不许招结宾客,不得参政;例:下列关于“推恩令”的理解与说明,最为确切的是()A,将皇恩推广于天下,让老百姓不同程度地得到好处B,将皇恩施于诸侯王及其子弟,以使之顺从皇帝,从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从而削弱王国的直属领地,使之无力对抗中央D,推恩只是一种欺骗,是封建皇帝愚弄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根本不能实现汉武帝解决诸侯王问题:C、结果: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汉武帝秦始皇开创的统一和专制集权的历史格局,到汉武帝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在中国古代史上,秦皇、汉武成为大一统的象征。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思考: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采用分封诸候的办法来拱卫中央。不正确,因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施暴政,阶级矛盾激化。课堂练习: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ji),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思考:汉初分封王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的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初定天下,昆第少,诸子弱”.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加强。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子消弱矣。”思考:划线部分主父偃观点正确与否?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手段上和产生的结果方面有何不同?不正确。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团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要引起诸侯的反抗。王国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中央政府经济、政治实力的强大,单靠“推恩”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前者采取强削的方法;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前者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了七国之乱;后者使王国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法与中央对抗。材料四:“自此以来……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至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子无异帏墙之中,不为市民所尊,势与富室无异。”思考: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诸侯权势丧失,与一般富室无异,王国问题得到解决。1.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①丞相②民众③诸侯王④地方高官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汉朝建立了比秦朝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的()A.专制皇权的加强B.相权的逐步削弱C.皇帝重视听取舆论D.对地主控制更严密3.汉武帝最终解决王国问题的基础是()A.中央政府实力强大B.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C.提倡儒家思想D.实行休养生息4.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C.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5.《贾谊·治安策》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去王侯爵位C.推恩令D.继承西周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