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城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规划政策指导性技术可行性可操作性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规划目标:三、规划技术路线现状调查需求预测停车政策研究供需平衡分析分区域确定供需比例及配建、路外、路内公共停车场三者的合理结构统计分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现状特征配建公共停车场设置准则配建指标设置准则规划布局路外公共停车场路内公共停车场停车用地选择用地可能性布局方案评估布局结果动态交通影响交通环境影响步行距离四、主要规划内容及研究方法停车场分布二环路至三环路32.08%内环路内18.90%内环路至二环路49.02%62.2%19.4%7.1%5.9%3.3%1.3%0.8%00.10.20.30.40.50.60.70.80.91院内停车车库停车占道路停车占人行道停车立体车库停车建筑空地临时停车院外停车停车场型式1、现状分析停车时间分布0102030403030-6060-120120-180180-240240(分钟)比例(%)0.06%38.06%56.91%10.75%1.73%1.39%0.32%0.06%00.10.20.30.40.50.60.70.80.91人工值守现金收费月租电子刷卡计时收费电子刷卡进出收费买断车库年票未定无采用TRANSCAD交通分析软件2、停车需求预测D(Destination)点预测法模型:)(1kkiiiRRQQiiiiCCR)(21停车泊位需求(2004/2010/2020)1)英国伦敦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停车政策限制路上停车集中管理停车场3、停车政策研究2)美国路边停车越多越好70年代控制和管理停车场80年代减少CBD地区停车场90年代3)日本购车自备车位逐步取消路边停车成都市中心城10大停车政策:2.车辆拥有管理政策:推行拥车者自备车位。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为补充。1.停车发展模式:3.配建停车场建设政策:提高配建停车位指标,监督管理,严禁挪作他用;实行配建公共化;新建住宅宜采用较高标准配建停车场,确保自备车“一车一位”。加快路外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对控规中所确定的停车场用地应严格控制,不得随意改变用地性质节省土地资源,停车形式灵活多样,总量控制,分散布局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建设停车场,采用政府指导、市场经营模式4.路外公共停车场建设政策:5.路内停车场建设政策:严格限制路内停车,控制路内停车总量根据停车需求确需设置的路内停车场,其选址必须符合限制条件;特殊地段设置路内停车应进行交通分析论证旧城区停车紧张的住宅区附近,可利用交通条件较好的支路设置夜间路内停车场;逐步推行路内停车场的咪表管理。内环路以内区域:近期以扩大供给与需求管理相结合,适当抑制需求;远期以需求管理为主,采用“合理低供给”的模式内环路~三环路之间区域:以扩大供给为主,抑制需求为辅,采用“适度满足”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机动车停车需求城市外围区域:提供充足的停车泊位,与小汽车宽松的使用政策相对应;控制和预留停车设施用地;配建停车场指标采用高标准6.区域差别化政策:7.主要交通走廊、客流走廊停车政策:布置停车换乘设施,实现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的有效转换。8.交通枢纽停车政策:在火车站、地铁站、快速公交等大型交通枢纽地区,结合对外交通干道,布置公共停车场(特别是中心区外围三环至外环区域)建立统一的停车收费管理机构费用体系由外向内逐级递增,形成显著的收费水平级差关系提高路内停车场收费标准与“停车+换乘”配套的停车场,采用低廉的收费标准或免费停放9.停车收费政策:10.停车场技术、管理政策:停车场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强化规划、管理一体化鼓励和保障高科技应用,鼓励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路外停车场/库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在主要地区建立停车诱导系统。系统目标4、停车场布局规划建立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为补充的停车系统;形成布局合理、比例适当、使用方便的与动态交通相协调的停车设施和管理体系。指导思想配建走向公共化区域差别化节省土地资源和动态交通协调不同区域内的公共停车场供给模式及总量控制区域区域配建、路外和路内停车泊位数之比(现状)供给模式区域配建、路外和路内停车泊位数之比(规划)内环路以内区域86﹕7﹕7采取“从紧供给”模式:以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向社会开放为主体,安排适量社会公共停车场所,实行高额收费,控制车辆进入。85﹕10﹕5内环路~二环路区域87﹕5﹕8实行“适度供给”模式,即在居住区逐步实现自备车位要求的同时,考虑适度的停车供给85﹕13﹕2二环路~三环路区域90﹕5﹕5采用“适度供给”模式,严格限制路内停车85﹕12﹕3①原则上设置在建筑项目规划允许用地范围内。②出入口不宜直接与城市主干道连接,距离主要道路交叉口的间距应不低于80米。③根据建筑用地、交通需求等选择不同的型式。④建筑群体可在合理组织交通流线的前提下设置集中的停车设施。⑤对于停车平峰和高峰反差较大的建筑物,必须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组织来对停车场进行合理利用和调控(如展览馆、体育场、影剧院等)。⑥重要地区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必须结合其建筑物进行交通影响分析、合理规划(如大型商业区、大型枢纽等)。配建停车场六大设置准则:路外公共停车场七大设置准则:①适当控制停车供需关系,保持停车容量与路网交通容量平衡。②设置在大型公共建筑和设施附近,邻近主干道,靠近次干道,尽量避免穿越道路交通。③出入口尽量避免设在主干道上、远离交叉口。容量为50辆以上的停车场,出入口距离主干道交叉口宜大于100m。④停车场的型式应因地制宜,减少拆迁。⑤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应以250-350m为宜,步行时间控制在3~5钟内,最大不超过500m。⑥停车设施布局尽量小而分散,泊位数宜在50~200个之间,超过300个应进行交通论证。⑦为了减少噪音、废气污染等,停车场的出入口距离建筑物应保持一定的间距要求(见下表),如果达不到建议值时,需设置隔音设施。停车场与部分建筑物间距建议值(单位:米)建筑物性质停车场规模(泊位数)>10050-10025-50<25医院、疗养院2501005025幼儿园、托儿所100505025学校、图书馆、住宅50252515新增泊位数43650个,共计221个停车点其中:平面停车场119个地下停车库34个停车楼68个三环路内布局规划:路内停车规划七大设置准则:①中心区所有主、次干道和公交车通行的道路,白天禁止路内停车。②在设置有路外社会公共停车设施的周围200~300m内,原则上禁止设置路内停车场,特殊情况确需设置的,应通过交通分析和论证。③路内停车场的设置不得影响机关、医院的车辆、行人通行,不影响学校等单位人员进出。④停车泊位的布置应避开道路交叉口、公交车站、路边消火栓。⑤高峰交通压力大的道路,可采取限时停放的路内停车。⑥利用交通流量的昼夜差异,在有条件的住宅区、娱乐场所周边设置适当的夜间占道临时停车点。⑦路内停车场的设置必须满足下表的道路车行道宽度标准:成都市设置路内停车场的道路车行道宽度标准道路类别车行道宽度路内停车设置双向通行18m以上允许双侧停车12~18m允许单侧停车不足12m禁止停车单向通行12m以上允许双侧停车8~12m允许单侧停车不足8m禁止停车巷弄9m以上允许双侧停车6~9m允许单侧停车不足6m禁止停车路内停车管理模式:从2005-2007年,逐步完成CBD及第一圈层其他重要地区的路内咪表停车设置和应用。从2007-2020年,内环以外路内停车中,第二圈层咪表停车覆盖率达到70%;第三圈层达到50%。咪表自动收费管理2)新增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近期建设规划规划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34个,占地面积共约10hm,其中:21个平面停车场5个地下停车库8个停车楼共计泊位数约为4925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