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耕作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2.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3.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4.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5.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6.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7.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8.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9.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10.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11.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12.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1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4.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15.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16.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17.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18.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19.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20.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21.撂荒:是耕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间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22.连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种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23.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2二、填空题:1.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养地制度。2.养地制度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__套作。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5.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间作6.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7.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8.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9.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10.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11.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作物。12.土壤培肥途径有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结合。13.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年内接茬播种。14.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气、土壤、生物、矿物等七大类。15.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16.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17.我国粮食作物面积最大的几个作物排序为水稻、玉米、小麦、甘薯。18.我国经济作物面积最大的排序为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19.资源状况决定耕作制度,耕作制度必须适应资源状况。三、简答题:1.判断我国耕作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一、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否合理利用。二、作物结构与配置是否合理。三、与作物相配套的养地制度是否合理。四、是否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2.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一、依本国、本地区实际,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本地、本国优势,生产出较多较优的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具体做法:(1)多熟——大力发展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2)多样——种植制度多样化,不追求同一模式。(3)多利——种植制度要讲究经济效益。(4)多样——注意土地的用养结合。3.简述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2)查清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4)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3(6)作物组成的确定。(7)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8)可行性鉴定将作物结构与配置的初步方案进行下列各项可行性鉴定。4.简述提高年单产的途径(1)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能量与物质投入,开展农田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改善肥力条件,是克服土地因素障碍、开发土地生产潜力的基础,更是商品生产日益发展条件下,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趋势。注重科学技术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依托科学技术进步,围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实行超前研究,发展应用技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的运用技术,尽可能地使资源潜在生产力化为现实生产力。(2)努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我国人均耕地少,今后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我国农业特点所决定的。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是:A改善生产条件,如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防止病虫草害等;B采取先进的综合生产技术,如不断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改善种子质量、采用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等。(3)实行多熟种植,提高年单产为了以光热水因素来弥补耕地不足之短,广泛实行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熟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一个特色。它对充分开发耕地潜力,提高年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其诀窍就在于此。在生长季长的长城以南地区,努力发展一年二熟,以至三熟,而全国广大地区应广泛提倡间作套种。(4)因地种植,合理布局自然与人工资源环境吻合度最高的地区,也就是生产力最大的地区。应根据地域分类规律,尽量将各种作物分布在生态适应性最适宜或较适宜地区,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种植。(5)保护耕地我国近20年每年减少耕地820万亩,新增人口1380万,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5.简述连作应用的必要性。(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6.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有哪些?(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移栽技术已运用到棉花、油菜、烟草、甘薯、谷子、高粱上,甚至已试验应用到麻类、豆类、小麦、甘蔗、马铃薯等作物上,大有形成移栽农业之势。为了增加苗期积温利用,采取了保温育苗技术,如温室育秧、农膜育秧、地膜育秧、两段育秧等技术。为减少移栽的返青期而广泛运用营养钵、营养袋、营养块育秧技术。(2)套作技术的运用4套种是解决复种生长季矛盾的又一重要方法,即在前作收获前20—40天于行间、株间或预留行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如中稻、晚稻田套种绿肥,早稻田套种大豆或套种黄麻,麦田套种棉花、玉米、花生、烤烟等。(3)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A后作物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B前作物及时收获。C促进早熟技术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喷乙烯利,可提早成熟7天左右。(4)作物晚播技术播种季节较紧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麦收后种棉,需要晚播棉。晚作物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作物的密度。因晚播的营养生长期比较短,植株比较矮小,分蘖或分枝少,密植有利于主茎发育和提早成熟。7.简述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1)增产从自然资源来说,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2)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4)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间、混、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间的矛盾。8.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A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9.简述中国农业的特点与问题?(1)人多耕地少,资源紧缺。我国丘陵山地多,平原少。海拔500m以上的土地占全国总面5积的75%。(2)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表现在:A农业比重还较大(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7%,1988年)。B农业人口比重更大。1988年农业人口8.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村劳动力4亿,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4%(世界平均为43%)C劳动生产率甚低。劳均生产粮食近1500kg,世界平均水平为2000kg。D农产品商品率低。粮食商品率为35%,整个农产品商品率为60%。E规模小。给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带来了很大困难F农民收入低。1990年为630元。G生活水平低。温饱基本解决,但人均肉奶油果糖少,营养差。H农业装备水平有待提高。(3)地区差异大。由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原因,我国地区间经济与农业生产水平相差甚大。东部沿海较为发达,中部经济欠发达,西部落后。(4)主要农区光热水资源丰富,生态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10.间作套种增产的机制?(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①增加了采光数量②提高了光合效率③改善通风与CO2的供应状况(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3)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①减轻自然灾害②边际效应③代谢产物的影响(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5)减少竞争原理11.简述土壤培肥的措施。生物养地就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1)固氮;(2)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4)保持水土;(5)松土耕地;(6)生物排除盐碱等。化学养地所谓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养地。(1)从绝大多数试验看,化肥区(一般其养分量相当于有机肥区)的谷物与牧草产量,或者与有机肥区相等,多数还稍有超过。(2)多数试验的土壤分析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后没有损坏地力的迹象,长期施用化肥后,仍可以维持土壤碳与氮值在原有的水平上。有些试验也说明,只施用一种化肥往往会带来消极影响。(3)多数试验说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地力水平,大致经过50—100年施有机肥后,土壤碳或全氮大致可增加30%—40%。同时,化肥也能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扩大物质循环。其原因是,化肥越多,植物产品越多,植物残茬与翻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越多,土壤中腐殖质越多。有机与无机结合有机肥料(包括秸秆还田)是一种全肥,它的某些作用是化肥难以替代的。如有机肥与秸秆中磷钾返还比例大;有机肥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是化肥所缺少的;有机肥料还可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培肥地力,使施用的化肥效果更高。提倡有机肥6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是制订施肥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12复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是什么?(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3)有利于稳产13.根据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论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进展、特点、问题及建议。进展:种植业在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