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内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反思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我国新时期大学教育中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具有重要的指引性作用,本文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内需”的视角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有效性地探索和积极的反思,目的就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字:“内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反思从广义上来讲,“内需”指的是接受主体对所接触事物的内部性需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具体化为学生主体对教师所传授的基础知识的需要和渴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公共必修课之一,是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青年成长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使命,肩负着青少年树立正确法律思维方式和准则的职责,任重而道远。但是现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不够。一、了解学生“内需”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期间正处于人生的青少年时期,高校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了解学生内在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的激情和渴望,可以对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和思想健康情况有真正的了解,这样教师就能基于学生的“内需”传授教学内容,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理想。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处于求知欲望和思维方式极度活跃的时期。他们对社会时事人点、世界局势、人情冷暖、社会敏锐话题的把握程度上都有着自己独特和犀利的见解,有着多面性的思维方式和审视问题多元化角度,了解学生“内需”基础上的思想教育,可以以动态和多面性的视角呈现课堂知识,更好滴满足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从而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3、有利于为大学生的成长排忧解难。当代大学生是处于网络时代迅速发展下的一代人,在价值导向多元化、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如今的大学生极其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90后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生活突然失去父母的指引和陪伴很容易出现观念模糊等现象。基于“内需”基础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帮助大学生们走出成长的困惑期,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分晓是非,讲明道理,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世。二、基于“内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的主要内容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花朵的大学生,他们渴望独立、追求知识,迎接未来的欲望极其强烈,对基于“内需”的公共课应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学习广博的知识内容。大学生刚刚走出高中应试教育的课堂,对书本以外的知识的渴望是强烈的,对世界上的事物充满了新奇,对未来充满了希冀,但是价值多元的社会抛给他们的可能是更加残酷的社会现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传授广博的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教授给他们人生的道理和生活的真理。2、学会辩证的思考方式。大学生的成长总是处于懵懂时期和成熟时期的转接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受到感性的干扰而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世界的问题和方法,在对待问题是采取辩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在处理问题采用辩证统一矛盾的分析办法解决问题。3、关注自我成长和发展,树立法律意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刚起步的阶段,这时期大学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进行矢志不渝的努力和践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为大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以外,还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和教育,完善自我的发展,学会如何的观察社会、坚定立场、把握观点,泄导人情。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面章节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构建法律思维,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三、教师在了解学生“内需”基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做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应该注重职业理想,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法律观念等内容。基于“内需”的教学内容提高思修课堂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思修课堂的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内需”可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坚持引进来,增强基础课的厚度;坚持走出去,拓展基础课的宽度。1、坚持“引进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厚度。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思想基础的修养和法律法规,但是这两方面包涵的内容甚广,内容丰富,要使得这些内容“活”起来,就必须充分引入社会生活中的大量案例,运用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1)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中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当代创新的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也反复提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爱国精神,倡导古代的“仁、义、礼、智、信”,鼓励大学生具有当今时代的“合作和创新”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中可以强化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实现现代精神和古代传统的融合,在古代文化中寻求现在价值元素,在现代文化中彰显古代艺术奇葩。(2)邀请专家和社会名流人士走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课本身就是书本和社会的结合点。专业人士的成功经验分享和名流人士的人格魅力、成功案例必然会极大地引起大学生的向往和敬仰之情,通过他们的亲身讲授,必定会激起大学生勇于拼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以及更加刻苦学习的激情。(3)名师讲授经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身因为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思修课堂中也可以偶尔使用名师讲堂的视频教学,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汲取知识,拓宽思修课本以外接受知识的渠道,接受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多样化更有利于增加课堂的深度,整体提高课堂效率。2、坚持“走出去”,拓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宽度。“走出去”是和“引进来”相对应而使用的概念。顾名思义,“走出去”就是走出院校,走向社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还有实践部分,主要途径就是社会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以及进入企业进行短期实习。进入社会中,学生就可以实现课堂和社会的融合和链接。大学生们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社会、了解人生、认识自我、强化教育,进而增强大学生本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社会适应和运用马克思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1]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2]曲光.论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